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怪力乱神集 > 第226章 经香阁

第226章 经香阁(1/2)

    清朝的乾隆时期,两淮盐运使(掌管运输的官员)朱子颖(即朱孝纯,字子颖,号思堂,又号海愚,人称“戟髯”,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清代官员、诗人、书画家。)讲了一个故事。

    那时候,朱子颖还在担任山东的泰安知府。

    话有一,有一个读书人来到泰山游玩,走到山中深处的时候,忽然听到山林的石壁中传出了有人话的声音:“这是什么地方经书的香味?难道是有转世的人来了吗?”

    读书人正惊疑间,就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那石壁从中间裂开。

    那石缝中出现了一座宫阙楼阁,全部都是紫贝美玉装饰,耸立在山顶。

    不一会儿,有一位年老的儒者,头戴顶冠,腰系束带,从那楼阁中走下来迎接他。

    读书人大吃一惊,忙问那老儒:“这里是什么地方?”

    老儒回答:“这是经香阁。”

    读书人又问:“这经香阁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还是有什么悠久的历史?”

    老儒微笑着答道:“这来话就长了,请坐下听我慢慢讲来。”

    读书人一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一边道:“愿闻其详!”

    那老儒也坐了下来,侃侃而谈:“从前孔子孔圣人,删定经书,传教万年。各种经书的要义、包含在精微言辞之中的深刻哲理,一代一代的传授下来。

    汉代的各位大儒,距离上古不远,因此他们的阐释注解,大体上还能够遵循先圣的本意;而且当时风俗淳朴,尚未流于凉薄,也没有培植党羽、争名夺利的习气,只是各自传承老师的学,实实在在地追溯学问渊源。

    流传到唐代的时候,这些上古流传下来的斯文风气,也没有什么改变。

    到了北宋时期,摘取了其中的精华,刻为注文疏解一共是十三部,全都得到先圣的嘉许。

    后来,大儒们担心新的学日渐兴盛,儒家经典学会逐渐失传,所以建造这座‘经香阁’来贮藏它们。

    这阁楼的中间,陈列的是初刻本,都装在五色玉做成的盒子里,这是为了对先圣的遗教表示尊崇。

    再附上历代官家刻印的本子,装在白玉做成的盒子里,这是为了彰显各朝各代帝王们倡导圣教的功德。这些书都放在阁楼的南面。

    而这左右两边摆放的则是各家私人刻印的书本。他们的每一部书印出来,必定选出其中印刷精美的,以年代的先后为顺序,收藏在这个阁楼里。这些版本都装在青玉做成的盒子里,用以奖励那些钻研古籍辛勤的人。这些书都放在东西两面。

    这阁楼里所有的经书,都用珊瑚做标签,用黄金做了锁和钥匙。

    那东西两边厢房里,都是用沉香、檀木做的桌子,用锦绣做的垫子。

    各位大儒的神灵每年都要来视察一次。他们来了以后,就一起依次坐在这个阁楼里研讨一番。

    那后面的三排房子里,则是唐代以前,诸位大儒阐述经书义理之类的书,逐套编列,分别收入一个库房。

    除此以外,即使是着作与身高齐平,声望荣誉超出当代之上的人物,他们的着作也只是听任他自己收藏,哪怕是流落于民间,甚至散失于深山之中,也不得进入这座阁楼一步。这是先圣的意旨。

    每到子时和午时,这些经书里的一字一句,都会发出浓浓的香味,所以这座楼阁就题名疆经香阁’。

    这些经书,之所以会发出香气,那是因为一元旋转,二气交融。阴气起于正午时,而阳气生于夜半的子时,圣饶心与地相通。

    历代各位大儒阐发圣饶义理,精微深奥也与地相通,所以也能与地互相感应。

    但是,经书的这种香气,必须是能传承这门学问的人才能闻到,其他人则不能。

    世上的儒者对这十三部经书,有的夜以继日钻研仰望一辈子;有的深推曲解,吹毛求疵,百般抨击,也是各自因为他的性情学识的根底不同。”

    读书人这才对这“经香阁”有了大体的了解,不过他还有一事不明,就问道:“为什么我刚到这里,你就问有其他什么地方的经书香味呢?而且你又怎么知道我是转世重生来的呢?”

    那老儒笑道:“先生四世以前,做的是刻字工,曾经手刻过半部《周礼》,身上的馀香还在,所以,您一靠近,我知道您来了。”

    着,那老儒带着读书人走进了经香阁内,并引导着他四处参观楼阁厢房,还拿出茶点果品招待他。

    临别之际,那老儒对读书人道:“您要珍惜自爱啊,这个地方是不容易来的。”

    读书人从经香阁里走出来后,回头一看,那宫阙楼阁都消失不见了,只有群峰直插云霄,树木幽深,不见人迹。

    纪晓岚按:这件事荒唐怪诞,大概是推崇汉代经学的人编造出来的寓言。

    汉代儒者,以解释古书字句为专门的学问,宋代儒者重在阐发经书的义理。

    看起来似乎汉学粗疏而宋学精要,然而如果不明白古书字句的意思,又怎么能了解义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