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75章 帖木儿汗国使团

第275章 帖木儿汗国使团(3/5)



    其他的就没什么了,练子宁和胡俨,主要考虑的就是礼仪上面的事情。

    听他们一一说完,朱雄英微微颔首,心中盘算着应对之策。

    “所言都不差,但无论他们的来意如何,我们都需以礼相待,展现我大明的大国风范,不过也要小心提防,确保机密不被泄露。”

    像是钢筋混凝土城墙这种,示威的效果,大于泄密本身。

    毕竟明摆着告诉你我用这种材料修筑的城墙,你基本不可能打破,围城就要付出极大代价,那么能极大概率降低对方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效果是比等对方远道而来再让他们从实战中得知城墙的坚固度要好得多。

    这里面的道理,跟核威慑有点类似,当然,不完全一样。

    等到回到了西安城,通过电报征得了京城方面的同意后,朱雄英借秦王府的地盘,设宴招待了帖木儿汗国使团的正使阿尔都沙,还有两位比较熟悉的副使哈马力丁、斡鲁撒。

    宴会在秦王府的一处宽敞华丽的厅堂内举行,厅堂内烛火辉煌,映照得四壁金碧辉煌,中央摆放着一张张案几,案几上摆满了各式精致的佳肴美酒,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秦王妃观音奴作为正经的东道主,也出席了宴席。

    观音奴惊人的美貌,引得帖木儿汗国使团成员的一致赞叹。

    “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朱雄英声音洪亮,他抬手示意使者们落座,宴会正式开始。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朱雄英举杯向使者们敬酒,笑道:“今日相聚,实乃缘分,愿我大明与帖木儿汗国能和平相处。”

    “且饮此杯!”

    朱雄英与阿尔都沙、哈马力丁、斡鲁撒等人频频举杯,相谈甚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从丝绸之路的复兴,到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再到对和平共处的共同愿景没什么能谈得拢的,但是突出一个“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宴会进行到中间时,观音奴还特意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展示一下大明的艺术水平。

    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起舞,歌声悠扬动听,引得使者们连连赞叹不已。

    随着夜色渐深,宴会也逐渐接近尾声。

    朱雄英站起身来,向使者们举杯告别:“今日之宴,宾主尽欢。”

    阿尔都沙也代表使团,用他们那里的谚语说道:“愿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如同这美酒一般,越陈越香。”

    在仆人们的引领下,使者们缓缓退出厅堂,而朱雄英则单独留了阿尔都沙一会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大明的宵禁制度没有那么严格,但那是具体执行的层面,各地肯定是不同的,但从法律上来讲,这依旧是大明的禁令之一。

    当然了,在大明不叫宵禁,而被称为“夜禁”,具体规定就是一更三点(即晚上约七点)敲响暮鼓,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到了五更三点(即凌晨约五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

    只不过实际执行过程中,像是西安这种关中核心,肯定是不可能一更就大家关门洗洗睡的,城中各地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这时候出去找点吃的或许可以,但是商铺之类的,肯定都是关门的,而不同的地区,根据经济情况不同,灯火的密度,也有差异。

    但秦王府里,还是基本上都是灯火通明的。

    朱雄英与阿尔都沙漫步于王府内,欣赏着这座古都的夜景。

    月光下,古老的城墙显得更加神秘,而远处的灯火阑珊处,则透露出一种温馨。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使者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朱雄英轻吟着这句古诗,目光投向远方的灯火,仿佛能穿透时空,看见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

    阿尔都沙其实懂汉语的,就是有点半生不熟,普通交流或许可以,但是复杂点的东西,比如诗词,那就完全不理解了。

    他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他摇了摇头,诚恳地答道:“愿闻其详,殿下。”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长安夜景。”朱雄英缓缓解释道,“诗中描绘的是月光皎洁之下,万户人家的捣衣声此起彼伏,一片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虽然如今的长安已更名为西安,但这份意境依旧是不变的,没有人不喜欢和平。”

    阿尔都沙还是有些难以理解,但等他自己琢磨了半晌,脸色忽然浮现出了“你懂得”的笑容。

    “原来如此。”

    朱雄英愣了下,才知道对方想歪了,琢磨了一下措辞,方才给他解释清楚。

    “捣衣”并非是用木棒敲打衣服洗衣服,也不是某种运动的形容词,而是制作冬衣的一个程序,也就是用杵捶打葛麻衣料,使之柔软熨贴,易于缝制,因为冬衣是在秋天集中制作的,这是一个季节性的集体行动,秋天到了,为了给远方出征的亲人赶制寒衣,夜晚捣衣的声音此起彼伏,听起来急促而紧张。

    而捣衣在晚上进行的原因,一是战乱年代,丈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