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 第478章是明是庸?

第478章是明是庸?(1/1)

    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关于这个皇帝到底是明君还是庸君,一直都有极大争议。

    比较幸运的是,暂时还没出现喊他昏君的说法。

    支持朱祐樘是明君的史料基本就是《明史》、《明实录》这些官方史书,甚至于可以说,但凡是曾经的史书,对于朱祐樘的说法都很统一,就是明君。

    庸君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现代出现的,根据一些大臣记载,或奏章,或随笔什么的,以此推测出来的。

    真实性是有的,但具体能有几分真实性……这个难说。

    话说关于朱祐樘是明君的有力证据在于,弘治一朝,朝廷税收创土木堡后的新高,达两千七百万石。

    弘治朝之前,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数朝税收基本都在两千五百万——两千六百万上下浮动。

    这个数字是不如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的,但确实又比其他几朝税收高些。

    当然,这个记载自然也是可以喷的,有人认为弘治朝之所以税收这么高,完全是因为他赶上了好时候。

    正统朝税收差是因为连年征战、百姓造反,四征麓川。

    景泰朝是因为土木堡的影响,让百姓休养生息尚嫌来不及,哪里能提高税收。

    天顺朝……啊,想念夺门的日子,朝廷都快让战神玩崩了,还有什么高税收?

    成化朝,那句话怎么骂来着:主昏于上,而臣奋进于下。

    皇帝不行有什么关系?大臣们超级行啊!领兵的赵辅、朱永、王越,朝堂的李贤、商辂、项忠、连太监都有汪直这么个人才。

    再者,弘治朝那些名臣,成化朝的时候虽然没能进入中央决策,但多数都是封疆大吏,握有实权的。

    话说,有时候看那句:主昏于上就很怪,这到底昏在哪了?咋就没人夸夸朱见深识人、用人的能力嘞?

    扯远了,成化朝税收为啥干不过弘治朝?因为朱见深大方啊!

    按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哪个地方受了灾,那个地方的赋税就必须免,当然,多数也就免一年半载的。

    除非那地方是垦荒出来的,或者是被连年战乱把人打没了,那可以免个十年、五年的。

    朱见深,这皇帝大方,免税多是三年起步,哪里有灾他就往哪里贴钱,朝廷的国库不够,就拿自己的内帑去补。

    而弘治朝税收为什么能这么高,其实还得从成化朝找原因,成化朝多少大战?南征、北战、东北、西南,打这么仗难道完全没效果。

    看看弘治朝,除了朱祐樘跟吐鲁番死磕三次,还有达延汗多次寇边外,还有啥仗要打,完全没了,该收拾的,他老爹已经给他收拾得差不多了。

    甚至于还给他留了两千万存粮。m..cc

    弘治朝遭受最大的灾害莫过于黄河决口,可靠着徐有贞的治水方法,黄河很快就被治好了不是,除了这些,弘治朝还有什么事?

    有也是朝堂的事,官场的事,才子的事,比如唐伯虎科举舞弊案。

    再一个,关于人口的增长,据数字记载,弘治朝人口高达六千多万……话说洪武二十六年不是已经有六千多万了吗?

    什么原因,就算是靖难之役、土木堡再坑,也没导致千万人死亡吧?所以为啥嘞?

    一个冷门的解释说是因为鱼鳞册、黄册百年不更新,导致民间拥有大量隐户。

    这一点,经常看明清之争的应该清楚,为什么明末说李自成、张献忠、清军杀了多少人,天灾人祸又死了多少人后,清初居然还能有八千多万人?

    就因为隐户实在是太多太多,朱元璋的规定是鱼鳞册、黄册什么的十年更新一次,以便于统计人口。

    可惜,后面的皇帝越来越懒,官员也越来越懒,再加上负责鱼鳞册、黄册统计的官员、国子监生经常被抽调去干其他事。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黄册什么的,只能在那什么湖心岛上吃灰、腐烂,直至一把大火,没了!

    最后,关于三征哈密这件事,咱也不知道正德、嘉靖两朝为啥会漠视哈密卫被侵占,导致明军西部边疆只能缩到嘉峪关。

    但是,就朱祐樘坚决收复哈密,绝不放弃、妥协、退让这个态度来说……加大分!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紫禁城乾清宫,终年36岁。

    弥留之际,朱祐樘召内阁成员刘健、李东阳、谢迁入乾清宫接受顾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

    他叮嘱内阁成员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

    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遗言是任用贤臣。

    是明是庸,无从判断,只能说,这人是真的不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