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一场提前输掉的战争里努力撑着。哪天要是让步了,便只能带着一张即将灭顶的脸, 随逝水而去。她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她用她的整个存在拒绝它。一切皆由此而起。
——《加缪手记》
其实, 男女之情如果有一个广泛而公认的定义的话,反而不会有那许多痴男怨女。
正是因为大家都不确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于是世间的所有情爱都带上了个人色彩,于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
郭芙枯坐了一晚上,最后当然什么确切的结论都没得出来,唯一一个猜想也叫她摸不准,只能在之后想办法旁敲侧击一下再来确认。
郭芙猜杨过对她的感情比她想象的要更肤浅。
——如此评价一个被自己砍了一只手也毫无怨言,甘愿跳下悬崖为自己殉情的人,无疑是刻薄冷酷到了极点的。
但是郭芙也有自己的理由。
任何事都要讲一个是非根由,哪怕是爱情。
一个人, 可以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一见面就疯狂地迷恋上对方,但首先他们要见到彼此才行——是这个意思。
从杨过喜欢她这一点反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首先可以排除掉是他们都在桃花岛的时候——别的不说, 那时候她才九岁, 即使杨过也才十四岁, 但小时候五岁的年龄差和成年后五岁的年龄差可不是一回事。更别提基于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 那时候的杨过比他的实际年龄要更成熟, 而她则比实际年龄更幼稚。
排除掉这一点的话,剩下就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了。
一是长大后大胜关重逢杨过一见钟情了;二是爹爹许婚后在“婚约”的隐性影响下,杨过不知不觉对她上心了。
但是后者的合理性还面临一个考验:如果杨过不是一开始就没来由地喜欢上她的话,那么就像之前他们说的, 她样样都没别人好,英雄宴后他们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连一天都不到,话总共也就说了不到十句——如此这般,要怎么才能“渐渐”喜欢上?
客观想来,郭芙是更倾向于一见钟情这个可能性的。
换言之,他就是看脸。
嗯……
《孟子·万章上》中写明了:“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这样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能为杨过出了古墓后嘴上说着找姑姑,实际上到处跑,勾搭了好多红颜知己的行为做解释——人之常情嘛。
……一见钟情听上去很美妙,而且十分符合人们幻想中的“纯粹的爱情”的定义。毕竟世界上漂亮姑娘那么多,他又不是没见过,怎么就只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呢?是吧?
但是。
没错,但是。
但是,任何感情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随着时间逐渐加深的。不存在一开始就要死要活的感情,也不存在一开始就深入灵魂的感情——除非是神话世界,你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了。
但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之间的相处时间实在太短了,甚至说相处时间都有些心虚,只能说同框出现的时间。
哪怕是坦诚交流互相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是这回两人都在悬崖底下才被客观环境逼出来的。
种种因素结合起来,要郭芙相信杨过对她有多深的感情,那她实在是做不到。
至于说为什么杨过对她分明只是一点由外貌引发的玄之又玄的好感,轻飘飘的没有实处,却还是数次舍命救她,甚至不计较断臂之恨——那郭芙也有一番合理的解释:杨过身为主角,本性上就带着侠义心肠,他当然不会见死不救;断臂一事说来一摊烂帐,但是杨过若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报仇,冷静下来想想,想必也能想通这只是一个意外。
当然,哪怕是意外,但没了一只惯用手也不是小事,可是谁让他是个心胸宽宏本质仁善的人呢?再不济,说他对一见钟情的对象有点特殊待遇,怜香惜玉之类的也不是不能解释。
这样就能说得通了,他的一系列行为也就算不上矛盾了。
郭芙好容易“梳理”通了杨过这个人的行为动机,自觉做了好大事,半是心满意足半是失魂落魄,掩唇打了个哈欠,扭头去寻一直没动静的杨过,发现对方靠坐在不远处的树根下睡着了。
郭芙一动不动地盯着睡颜安宁无害的杨过,盯了一会儿后才收回视线,考虑食物问题。
寒潭里有什么白鱼还是银鱼的,反正是能吃的鱼这点原著中特意说过的,是以只要下水捕鱼就不怕饿死了。这点倒没什么好担心的。
郭芙先把袖中腰间零零碎碎的荷包啦手帕啦之类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杂草地上,然后解了披风,脱了外衫,接着又想了想,往头上摸去——她摸到了一个鸡窝。
“哎?”
郭芙吓了一跳,也顾不上轻手轻脚了,窜到潭边伸头一望,倒映着鸭蛋青的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