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法国数学家巴斯卡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以后的计算机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
后来又渐渐改良,可以做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的“差分机“。
这就是硬件原理,利用一个个开关构建算法逻辑。
这个时候电脑是机械结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电脑可以用机械结构来实现,这是机械方向发展电脑。
自然,这个机械结构所需要的精度就很恐怖了,在科幻电影中,《异型》中的铁血战士使用的高科技装备就是机械设备,却拥有电子设备一样的功能。
地球上的科技树没有走上机械电脑的方向,而是进入了电子电脑的方向。
到了公元1801年法国人约瑟夫·杰夸德发明使用打孔卡,这对未来电脑的发展引进两个重要的观念:
一、资讯可以在打孔卡片上编码,也就是写程式。
二、资讯可以储存在卡片上,而且当这些卡片成串的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为一连串的指令,也就是程序。
这就是软件原理,利用一个个的点构成卡片,然后利用卡片控制机器的运行。
硬件和软件原理的成熟,标志着半导体行业的地基正式建立。
之后出现了一个人:在历史上我们称他为“电脑之父“的—巴贝基,他做了一部功能更强的机器,称为分析机,这部机器在观念上就与现代电脑极为相似。
这些发明是用来辅助计算的工具,尚没有记忆与储存资料的功能,因此不能称为“电脑“。
这一次是对硬件原理和软件原理的大整合,由两条简单的原理做出了可以分析数据的的机器,不得不说,这个成绩很了不起,这个人也是够无聊。
半导体真正的发展加速是在二战时期。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使用了飞机和火炮,猛烈轰炸对方军事目标。
要想打得准,必须精确计算并绘制出“射击图表,经查表确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弹正中飞行目标。
但是,每一个数都要做几千次的四则运算才能得出来,十几个人用手摇机械计算机算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份“图表“。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研究把电子管作为“电子开关“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许多科学家都参加了实验和研究。
一开始研究计算机就是为了用来计算大炮所需要处理的数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领导,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了一台用于炮弹弹道轨迹计算的“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简称eniac中文名叫做“埃尼阿克”。
这台计算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总重量30吨,两层楼高,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6000个开关,7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40千瓦,可进行5000次加法/秒运算。
这个庞然大物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举行了揭幕典礼,这台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方浩如今领导的计算机研究就是复制这个埃尼阿克号计算机,这也是一个庞然大物,涉及到无数的科学难题,蕴含着无数科技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