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使用的考核场地亦是精彩纷呈。
有持长枪者,枪尖熠熠生辉,舞动间犹如银蛇穿梭,光影交错。
有双手紧握长戈之士,猛然一声大喝,或横斩,或竖劈,戈尖在空中划过凌厉的弧线,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力量感十足。
矛手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将矛杆后拉,身体微微后仰,随后猛地向前一刺,长矛如离弦之箭般疾飞而出,那精准的刺杀动作,无论是直刺还是斜挑,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技巧与力量。
“看我这一剑!”有剑客大喝一声,施展出一套精妙的剑法,剑影闪烁间,引得周围众人阵阵喝彩。
“哼,不过是些花架子。”有手持双锤的大汉不屑地哼道,随后挥舞起双锤,虎虎生风,砸得地面都微微颤抖。
最后,武士们骑在马背上,飞驰而过。
他们拉弓搭箭,瞄准靶心,箭矢呼啸而出,精准地射中目标。
“好箭法!”
“这般骑射功夫,怕是要中榜了。”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赞叹。
显然即便是一同参与科举的其他考生们,也皆被这一幕幕精彩的技艺所折服。
手持记录簿的考官们脸上也满是赞许之色,认真的在簿上记录下每一个人的编号与成绩。
直到所有项目结束,主考官才再次站出来,高声说道“今日武试已毕,待明日日出之时揭晓榜单,通过者可前往郡治进行下一轮郡试。”
言罢,主考官长袖一挥,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离去,只留下一众考生在原地,心中满怀着期待与忐忑。
当夜,大秦四十八郡,上千个县,有的县衙早早的关门熄灯了,有的县衙的灯火几乎一夜亮到了天明。
尽管整个大秦的识字率在当下相对偏低,能够获得教育机会且有实力参与科举文举之人,多汇聚于贵族门第、官僚世家以及部分家境殷实的富裕家庭。
以秦三千万人口为总量基准,识字人口仅约三百万上下。
所以,首届科举,文举乡试的报名总人数多达五万人!
平均计算,每个县有五十人之众。
至于参加武举的人,那就更多了。
秦以军功立国,民间尚武之风盛行,诸多家庭都有一定的军事训练以及武艺传承。
不过,由于大量士兵戍守边疆要塞或驻扎于各地军营,无法脱身专程参与武举乡试,但即便如此,武举的报名人数也足有十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个县足有一百人!
当然,各县实际上的考生人数差异是颇为悬殊的!
毕竟各郡人口的差距太大了!
就说东郡作为人口大郡,足足有一百六十八万人,淮阳郡亦有一百五十九万人,这些人口大郡里的报考人数颇为可观。
反观北地郡,仅有十三万人,而九原郡更是稀少,才十二万人,这些人口相对稀少的郡县,考生数量自然难以与前者相提并论。
一片忙碌的各个县治县衙内。
一个个文吏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考卷之间,逐字逐句地审阅着考生们的作答,不敢有丝毫懈怠。
对于文科的评定,朝廷早已定下了严格的标准。
答案准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的考生得分较高。
尤其注重考生对律法的理解、应用能力,以及对地理、算术、历法等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
最后依照总分高低进行严谨排名后,唯有排名靠前的一定比例考生,方能顺利踏入下一轮郡试的门槛。
按照总分排名,选取一定比例的考生进入下一轮郡试。
只有那些在射箭命中率、驾车技巧、技击实战能力等方面表现卓越的考生,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进入郡试的资格。
紧张的一夜过后。
次日清晨,天边的鱼肚白尚未泛起,夜色仍笼罩着大地,各县治县衙的大门前,便已经聚集起了一群群神情忐忑的考生。
这些人或在门前的空地上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凌乱。
或双手紧紧交握,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时不时抬眼望向那紧闭的大门,眼中满是期待。
还有些考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谈,话语中也难掩紧张。
寒夜的冷风轻轻拂过,吹起他们的衣袂,却丝毫无法吹散他们心头的紧张。
“张兄,你昨夜可曾睡好?我这心里呀,几乎一整夜都在蹦跶个不停。”
“我又何尝不是,一想到今日便要知晓结果,这脑袋里就乱糟糟的,感觉什么都没准备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渐渐有了一丝光亮,可这丝毫没有缓解众人的紧张,反而让空气中的焦虑感愈发浓烈,只等那大门开启的瞬间,迎接命运的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