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颇。”
朱元璋嗤笑一声,不屑道:“无妨。”
“偏颇就偏颇。”
“至少起了个头,有开头,才能有后续。”
“而且等他们真编出来,咱会亲自过目一遍,文人的那点小心思,咱是一清二楚,他们还能骗过咱?要是他们真敢弄一堆糊弄咱的东西,咱也不会跟他们客气,咱会让他们脑袋落地。”
朱元璋一脸冷漠。
他可不会跟这些文人客气。
朱标面露苦涩,道:“父皇,儿臣以为夏之白步子太大了,他要编写的教材,不仅有语文,算术,还有历史,法制,还有很多不学无术的杂学,这里面很多东西,儿臣以为有些过了。”
“前面夏之白跟翰林学士争辩时,儿臣并未进到阁内,而是在外旁听。”
“也听到了一些细节。”
“夏之白并不怎么尊‘儒’,只是视儒家为治国工具。”
“这点儿臣倒是很认可。”
“只是光明正大的说出来,还是有些欠妥。”
“他还准备将语文算数,跟胡人的一些东西结合,更是扬言要在天下普史,重塑华夏正塑,还准备将古之游牧,例如匈奴、突厥等,列入到‘诸夏’之类,这是否有些不妥?”
“岂不是在让华夏过往之璀璨蒙尘?”
“还准备大书特书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还有华夏百姓遭受到的苦难,这书写的是否太过细致透彻,若是真有人从历史中学到了经验,对大明稳定天下恐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还有杂学。”
“夏之白说了一堆大而无当的话,儿臣也听不明白,但只感到是不学无术,大明的读书人,若真把心思放在了这些上面,岂不是彻底败坏了文纪,到时大明培养的读书人,当真能满足大明的需求。”
“儿臣有些担忧。”
朱标将心中不安一一吐露出来。
对朝廷统一教书教材,朱标是坚定的支持。
但对于夏之白要编的教材,他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很多东西,就不该是寻常的读书人能知晓的,现在直接广而告之,大肆的宣传出去,真的对大明有好处吗?
他心中是存疑的。
朱元璋目光阴晴不定,手抓着玉如意,也是陷入了沉默。
良久。
朱元璋手劲小了不少。
他将玉如意放在桌上,淡漠道:“咱倒是能猜到夏之白的一些心思,他对当今天下的现状很有意见,也想去做很多的改变,他也始终认为现在的教育环境阻挠了天下变好。”
“正所谓矫枉必须过正!”
“他就是这么做的。”
“按照过往的教学方式,依旧还是儒子儒犬那套,也基本是换汤不换药,而想要立竿见影,就必须得下狠手,彻底推倒过往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培养起来的读书人,才不会沾染那么多犬儒气息。”
“算术、历史、法制,还有那什么杂学,都只是推墙用的。”
“为的是将一些士人引以为傲的东西打破。”
“咱倒是没啥意见。”
“算术,还有什么杂学,咱不懂。”
“但对于这个历史,咱倒是琢磨出了一点东西。”
“夏之白要的不是让人了解历史,而是为了让咱大明能安稳天下。”
“咱过去认大元为正统,一来是有利于弥补南北汉人之间的裂痕,二来也是为了拉拢北方各部,当时北方对元廷念念不忘,咱这么宣布,也能起到很大的安抚作用。”
“只是这种做法有利有弊。”
“而夏之白则更进一步,他不仅认元为正统,还突出树立华夏观念。”
“北方的汉人,要是知道过往的历史,对于华夏定是抱有极大好感的,而大明是华夏文明的延续,大元只是鸠占鹊巢,咱大明才是天命所归,北方的汉人只要认可了华夏文化,那对一定会咱大明有好感,长此以往,也会淡化对元廷的怀念。”
“南北观念一致。”
“自然融合起来就没那么多问题。”
“而且将少数部族列入到诸夏,总体上还算是一脉相承,相处起来不会有那么多状况。”
“不过这都是后话。”
“夏之白真正的目的是建立汉人的雄心。”
“他想改变天下人的观念,让天下汉人重拾汉唐的雄风。”
“他想把大明塑造成华夏的继承者,以及蒙元的征服者,为日后大明收复汉唐故地,在百姓心中打下这个舆论基础,甚至不止是汉唐,还想让咱大明日后恢复蒙元的疆域。”
“这狗东西还算计起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