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头打了个哆嗦,生怕老爹想起来那事,再给自己两皮带。
“尝尝吧,人家说的,熟了的。”好在陆英明不是那种找后账的人,当时已经处理了,人李家也原谅了,事就过了。
“记得吃完,把籽给人家送过去。”陆英明又补了一句。
俩孩子确认陆英明不是开玩笑,立刻就开起了打瓜。
原本农村基本上都没吃三顿饭的习惯,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干活的时候,早上粥,中午拉条子。
李家因为有孩子(当时把了李龙也算孩子),有一段时间从梁东楼那边拉来几只母羊,然后挤羊奶,晚上烧一锅羊奶给孩子喝。
李龙重生,就在家里养成了吃晚餐的习惯。因为他从一开始整来的东西就多,从晚上喝鱼汤,到后来吃正式点。
然后李家就有了一天三餐的习惯。
因为有拖拉机,所以李龙打算吃完晚饭,然后回县里,明早再过来。反正拖拉机快,十公里突突突半个小时差不多就到了。
第二天李龙在大院吃过早饭,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回到队里,他并没有立刻赶往大哥的院子,而是先去了梁老大家。
梁老大在家里院子里拾着网,梁老二梁老三在帮忙。听着拖拉机响,三兄弟都扭头往院门口看。
陶大强妻子快生了,一刻也离不开,虽然不少村民明里暗里笑话他妻管严,但他并不管这些,就在家里呆着,哪怕逮鱼挣钱也不去。
像梁家三兄弟,去年今年逮鱼挣了不少钱,但不买自行车,也没见其他地方有啥花钱的,总之感觉钱似乎进了他们家就出不来了。
李龙和梁家三兄弟关系不错,陶大强那边走不开,便来找他们了。
三个人主动招呼着李龙,有各自的称呼,梁老大直接叫李龙,老二老三就叫龙哥。
“你们准备下网去吗?”李龙回应完后问道。
“不,先把网理出来。眼下逮鱼在县里卖不上价钱,我们打算等过段时间再逮。”
“龙哥,你啥时候再收鱼?我们觉得把鱼卖给你最划算!”梁老三说实话,梁老大瞪了他一眼。
李龙明白,这是想着自己啥时候再逮鱼挣钱。
玛县市场就那么大,村里逮鱼多了,那价格自然就得降,不然卖不掉。
价格降的太多,逮鱼卖钱就不划算了。
或者就像自己老爹和陶大强一样,逮着鱼去石城卖,那边鱼价高。
但要没个自行车,就这大热天,清早步行或者马车赶往石城,除非天不亮就起来,否则等到那里半上午了。
偶尔一两次还行,天天这样去,能吃下去那个苦的人不多。
除非到冬天,反正无论怎么样过去都是冻鱼,早点晚点儿无所谓,那还可以。
只是李龙也有点想不通,以梁家三兄弟这两年挣的钱算起来,买两辆自行车也绰绰有余,为什么不买呢?
他没多问这方面的事情,而是提起来另外一个提议:
“我家里打瓜熟了,眼下缺干活压籽的,我想问问你们去不去?一个人一天十块钱。不过活挺累。”
“咋压籽?”梁老大问道。
李龙把大锅板子压打瓜籽的原理说了一下,梁老大点头说:
“行啊,我去,我家老二也行。老三……”
“我也能去!”梁老三使劲点头,“我能去的!”
“你就算了。”梁老大摆手,“你年纪不够,力气不够,去了干活使不到劲,不行。”
梁老三垂头丧气。
“老三,你要没事的话,跟着我们的车去捡打瓜装打瓜,一天五块钱,怎么样?”
李龙想着既然已经把老大老二叫上了,缺了一个也不好。
干脆就把老三也一起叫上得了,五块钱嘛,也不缺那点儿。
一亩打瓜真要能收个一百八十公斤到两百公斤打瓜籽,掏个二三十块钱的人工费不算啥。
毕竟一公斤打瓜籽怎么算也得一两块钱,当时问炒货厂人家还说两块五三块钱收哩。
和梁家人说定了,李龙便开着拖拉机,突突突的拉着三兄弟往大哥家院子而去。
李家人看李龙拉着三兄弟过来还有些意外,李龙便把自己雇佣他们压打瓜的事情说了。
李家人明显有些意外。李龙解释着:
“咱们这打瓜既然已经熟了,就得尽快收。这一地的瓜放在那里,说起来今天你拿几个明天他拿几个,时间拖长了,那损失也不少。”
既然李龙已经把人叫来了,李家人就算不理解也没办法。现在有人了,那接下来就要调整了。
李青侠、杜春芳以及梁月梅和陈丽蓉留在家里,压瓜和压瓜籽都可以。
李龙、李建国、梁家三兄弟带着两口锅去地里,一边压,一边捡瓜往回拉。
两边一起开工,活干的快,瓜籽也能尽快的整出来。
李建国的院子里有鸡,所以瓜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