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谢朱大人。”胡三恭敬地拱手行礼,随即转身离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胡三几乎踏遍了明军控制下的每一寸土地,但搜集到的粮食仅够京都府百姓维持半月之需。如今,他只能期盼明军主力能早日抵达,解此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朱寿正凝视着桌上的简易沙盘。沙盘上,日本各城标注清晰,明军占领区被涂成生机勃勃的绿色,而仍由日方控制的区域则以醒目的红色标记。朱寿将日本划分为红、绿、黄三区:琵琶湖周边及京都府东南平原为黄区,京都府、舞鹤及各大小城市为绿区,敌占区,便是人们口中的红区。
绿区,顾名思义,是公认的避风港。
红区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那里时刻笼罩在明朝军队反攻的阴影之下。
而城郊的黄区,则是因为鲜有明军涉足巡逻。
如今明军兵力捉襟见肘,广袤领土仅能勉强自守,哪还有余力顾及偏远村落。
村落里,饥荒横行,盗贼四起,成了无人问津的法外之地。
明军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蟊贼之事。
山贼趁机作乱,小股敌军也时常出没,强征壮丁。
民间疾苦,已至极点。
一粒米,足以引发一场争斗。
胡三目睹此景,心如刀割。
……
与此同时,李诗诗步入了朱寿的居所。
朱寿在城内推行的严厉政策,使得百姓连出门都战战兢兢。
李诗诗见状,内心同样五味杂陈。
街上那些,不过是手无寸铁的妇孺罢了!
进屋后,李诗诗轻声唤道:“朱大人。”
“我们不能坐视百姓饿殍遍野。”
“巡逻队日日可见饿死街头的惨象。”
朱寿长叹一声,缓缓站起,目光复杂地望向李诗诗:“依你看,我们该当如何?”
“把军粮分给百姓?”
“若军中无粮,士气何存?士气一旦崩溃,军队将不堪一击,这正是敌人所乐见的!”
“你忍心让我们与两万将士的努力毁于一旦吗?”
李诗诗闻言,默默低下头。
她何尝愿意如此。
但片刻后,她又抬起首:“那京都府的贵族们呢?”
“京都府的富豪贵族,家中囤积的粮食足以支撑数年!”
“为何不能征用他们的粮食,救济百姓?”
这触及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那些富豪贵族,是东瀛权势滔天、话语权重的人物。
相较于底层百姓,这些权贵更为关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这些权贵,正是那决定性的水。
没错,权贵才是那片水。
他们的影响力,若决心与大明对抗,短时间内就能集结起反抗力量。
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在东瀛,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教育。
唯有权贵子弟,才有条件学习。
无论东瀛还是大明,文人阶层的力量不可小觑。
明军在东瀛仅有两万,无法同时应对敌军和内部权贵的挑战。
眼下唯一之计,便是拉拢城内权贵。
许以承诺。
如此,城内权贵才会在资金和粮草上支援明军。
实话说,明军的粮草已难以支撑到援军到来。
当前,只能依赖京都府的权贵。
朱寿无奈摇头,叹息道:“不可行。”
“百姓的钱是钱,权贵的钱就不是钱了?”
“救不救底层百姓,不由我们说了算。毕竟,粮食不是我们的,钱也不是我们的。”
“更重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李诗诗困惑地摇摇头。
朱寿淡然一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粮草也已告罄。”
“事实上,两天前我们就已弹尽粮绝。”
“现在供给我们粮草的,正是京都府的那些权贵。”
“我向他们保证,保护他们的财产,也答应在大明统一东瀛后,给予他们更优惠的商贸政策,甚至免税三年。”
“如今若去抢夺他们,后果可想而知。”
“对商人而言,财产就是命根子。”
“夺其命根,他们必与你玉石俱焚。”
“我们仅两万人,却要守护这片广大的土地。”
“防守,我们尚可支撑,但双线作战,我们力有未逮。”
“内部不能再有任何闪失了。”
李诗诗闻言,叹了口气,临别时投给朱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