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异宇宙计划 > 第175章 自然之殇

第175章 自然之殇(2/3)

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采用灭活病毒疫苗的尝试,也一直未能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

    狂战病毒相较于一般病毒,其强大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如果将一般病毒比作肉体凡胎的普通人类,那么狂战病毒就如同钢筋铁骨的超人一般,实力悬殊巨大。

    这也导致了普通人身上产生的抗体根本无法对狂战病毒起到有效的消灭作用,所以给普通人注射生物疫苗,效果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研究的重点又重新回到了从超能者体内提取的抗体上。

    与此同时,各大国生物医药基地的专家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拼命研究针对狂战病毒的特效药。药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有效克制狂战病毒发作病症的方向,其二是定向杀灭病毒的方向。

    相比之下,克制病症方向的研究要比定向杀灭病毒容易不少。克制病症,只需要在每次病毒发作时,能够有效地压制病症表现即可。

    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药物能够较为有效地抑制狂战病毒前中期的并发症,所以只要能够成功攻克后续的病症,那么患者就能够保住性命,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发作时所带来的一系列治安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量服用药物是有一定代价的。倘若患者的狂战病毒一直无法得到彻底根治,那么他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服用克制病症的药物。

    由于药物长期对身体造成损害,最终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寿命缩短10%至25%。假如一个原本拥有100年寿命的人,一直服用这种药物,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他最快可能会在75岁时离世。

    当然,与在发病时最晚不到3年就暴毙而亡的结局相比,缩短最多25%的寿命,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相对更好的选择了。

    而定向消灭病毒药剂,难不在于如何定向攻击病毒,而在消灭病毒的时候,对人体的伤害降到尽可能低。不然,消灭了狂战病毒,还要了宿主的大半条命。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意义并不大!

    在各大国生物医药基地中,专家们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药物研究中。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而忙碌的气氛,各种仪器闪烁着光芒,试管中液体翻滚着。

    研究克制病症药物的团队,正围绕着实验台激烈地讨论着方案,他们不断调整着试剂的配比,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反应细节。一位专家眉头紧锁,专注地记录着数据,时不时与身边的同事交流几句,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而研究定向杀灭病毒药物的小组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着病毒的结构,试图寻找其弱点。实验室内充斥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研究员们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台前忙碌地操作着,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实验。力求发明出来的药剂消灭病毒时,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专家们为之振奋。他们深知,这场与狂战病毒的战斗关乎无数人的生命,必须全力以赴,争取早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这也只是消灭狂战病毒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在各大国奋力与病毒抗争之际,狂战病毒仍在世界各地疯狂肆虐。据统计,自狂战病毒爆发以来,全球已有高达9.46亿人口命丧黄泉。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如同一颗陨落的星辰,让世界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在这庞大的死亡数据中,有大约60%的人是被狂战病毒患者残忍杀害的。

    这些被病毒侵蚀的人,丧失了理智与人性,如恶魔般在世间游荡,肆意夺走无辜者的生命。他们的存在,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与颤栗之中,每一刻都仿佛置身于地狱边缘。

    另外,约有20%的人死于中、小国家政府在高危地区进行的无差别消灭行动。在病毒肆虐的阴霾下,政府为了控制疫情,不得已采取了一些极端手段。然而,这些手段却也让一部分无辜之人成为了牺牲品,这是一个无奈而又悲哀的现实,让人心中充满了愤懑与哀伤。

    还有15%的人则是死于狂战病毒的并发症。病毒如影随形,在人们的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将他们拖入疯狂与死亡的深渊。他们与病毒进行了顽强的搏斗,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在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剩余的5%的死者,各自有着不同的悲惨命运。有人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我了断,认为世界已经毁灭,再无希望可言;有人不幸遭遇了趁火打劫的罪犯,在混乱中失去了生命;更有甚者,出于对病毒的好奇,非得去高危地区体验,结果被发狂的患者活活打死。

    这些人的离去,就像是夜空中的流星,短暂而又令人心痛。

    面对日益崩坏的社会环境,许多人纷纷逃离城市,逃往乡村甚至是荒野,妄图在那片远离喧嚣与危险的世外桃源中苟延残喘。他们带着对未来的一丝憧憬,踏上了艰难的逃亡之路。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他们的幻想。有新闻报道,军队在郊野巡逻时发现了一些尸体,这些尸体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