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201章 谁知道~呢

第201章 谁知道~呢(1/4)

    从天子启新元三年的秋收日开始,类似的事,在关中大地层出不穷。

    ——百姓民农获,缴税,而后卖粮。

    结果卖粮的时候,发现了自家粮食被税吏动了手脚,称出来的数目不对。

    民不与官斗;

    就算意识到不对劲,憨厚老实的农户,也大都不敢和官府作对。

    但在这种时候,汉家‘以孝治国’的另一政治果实:乡三老群体站了出来,并充分发挥出了主观能动性。

    基本都是类似的状况;

    农户们发现不对劲,便找上那位德高望重,享誉十里八村儿,年纪足有七老八十的乡三老一告!

    而后,便是一个又一个老大爷拄着鸠杖,像植物大战僵尸里,被打破报纸的僵尸大爷一样,怒气冲冲的追着本县税吏一顿猛捶。

    ——一时间,关中大地鸡飞狗跳,官不聊生。

    偏偏地方郡县还不敢往上告!

    怎么告?

    说本县税吏中饱私囊,被乡三老发现了;

    于是便被挥着先太宗皇帝,乃至太祖高皇帝亲自赐下的鸠杖的乡三老,从南天门追到了蓬莱东路,一路追一路砸,眼皮都没眨一下?

    真要有人敢这么往上告,且不说头顶上的乌纱帽还保不保得住;

    就算真告到了如今汉家的掌舵人——监国太子刘荣的面前,按照这位储君的脾性,怕是只会戏谑的问上一句:乡三老们一大把年纪,追那么远一段路都没眨眼皮,眼睛会不会干啊……

    往上告不行,往下压,也同样行不通。

    ——那可是乡三老!

    按照汉家现有的法律规定,受赐几杖/鸠杖,年过八十的乡三老,那是连见了皇帝,都不用拜的!

    不是不用跪,而是不用拜!

    躬身拱手都不用——只要有那个魄力,哪怕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的对皇帝冷哼两声,也完全挑不出法律层面的毛病。

    非但不用拜,反而是皇帝要主动上前,虚扶一把、问候一番,再象征性的听一听老同志,对国家大事的指导意见。

    如果真发生乡三老见皇帝而不拜,甚至明显表露出对皇帝的恼怒、厌恶时,皇帝还要老老实实走上前去,谦逊的问:朕是做了什么错事,让老丈如此大动肝火啊?

    ···

    至于乡三老手中,那人手一杆的几杖,即鸠杖,更是不亚于后世读物中,诸如‘尚方宝剑’之类的大杀器!

    对于鸠杖,汉家虽然没有类似‘上打昏君,下揍奸臣’之类的明文规定,但只需要说一点,便足以说明这个东西的厉害。

    ——汉太后手里,拿的也是鸠杖!

    从法理角度上来说,若汉太后想要对皇帝进行体罚,如打板子之类,那唯一合法、合规的方式,便是用手中的鸠杖打!

    因为太后的鸠杖,往往也同样是先皇所赐。

    一如先皇驾崩时,会留遗诏指定继承人一样——在那封遗诏中,先帝同样会留下‘尊太子母:皇后某氏为太后,赐鸠杖’的安排。

    所以,太后用自己的鸠杖打皇帝,是扯着先帝的虎皮,替死去先帝教训不肖子孙。

    这么说来,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太后一介妇人,拿着一杆先帝赐下的鸠杖,就能肆无忌惮的往皇帝身上招呼;

    俺老汉虽是农户,手里的鸠杖,却也是先帝所赐!

    虽是不敢学太后,把这鸠杖往皇帝身上招呼,但你一個千八百石的官儿,俺老汉总还是打的得吧?

    事实也确实如此。

    根据汉家现存的,关于乡三老这一特殊特权阶级的规定,乡三老见官、面圣不拜(理论上是面圣不拜,实际上是面圣不跪,却也还是要给皇帝留点面子,拱手弯腰意思意思的);

    凡郡县有司属衙畅通无阻——想进就进,想走就走,根本没人能拦,也没人敢拦。

    非但进出自由,畅通无阻,郡县主管得知三老上门拜会,甚至还要亲自奉茶招待!

    到了朝堂三公九卿有司,虽然稍差些,但理论上也还是进出自由,实际上只需要给出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便可以自由进出。

    甚至就连皇宫,也不是完全去不得!

    只需要走到宫门外,让宫门处的禁卫通传一声:某郡某县某乡三老某某,请朝天子;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皇帝不是忙的饭都顾不上吃,就都会见上一面。

    哪怕这个手持鸠杖的老爷子没啥正事儿,就是想单纯见自己一面,也同样如此。

    毫不夸张的说:乡三老,便是汉家在‘以孝治国’的主体国策之上延伸而来,且不需要支付俸禄的编外纪检委!

    只是这个群体,往往都是由长寿——而且是过度长寿的退役军人、退休官僚群体充任;

    平日里,地方郡县只要别做的太过火,别闹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这些‘过来人’便往往都会睁只眼闭只眼,不会太为难郡县父母官。

    ——大家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