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42章 朱元璋的决定

第242章 朱元璋的决定(4/4)

益处呢?”

    文官们的顾虑还是很多,其实朱雄英虽然把他们顾虑的点,都给一一解释了,但文官们需要的并不是解释,也不是被说服,而是压根就不想出兵.出兵是要花钱的,也是会增加武臣的话语权的。

    所以,如果光是提出解决困难的对策,而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文官们依旧会持有反对态度,或许朱元璋可以无视文官的反对,但这种大事,如果内部不能思想统一,那肯定是不利的。

    而且朱雄英今日的发言,虽然得到了武臣们的进一步认可,但对于文官们来说,他们也通过此事,更加清楚了朱雄英的立场,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吧。

    不过朱雄英这时候还没有细细思考自己发言所带来的后果,而是继续说道:“益处自然是有的,第一个就是收复交趾故地,延续汉唐雄风,这片土地地力肥沃,作物可以一年三熟,完全能够作为未来大明人口不堪重负后的移民区,可以提前布局,以缓解人地矛盾;第二个就是彻底解除安南的威胁,如果没有边境崇山峻岭的阻隔,而是把边境线推到富良江一线,那么大明将拥有随时直插安南腹地的能力,让安南在未来数百年内,再无威胁大明的可能。”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拿淮河和长江做例子就懂了,华夏自古有云“守江必守淮”,对于安南国来讲,富良江就是他们的“长江”,而北部的崇山峻岭,则是“淮河”,如果敌人直接把国境线推到了富良江,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古至今没听说过单靠守长江能不灭亡的王朝,长江是天险不假,可若是与敌人共有,那就不算什么天险了。

    “换言之,大明并不需要真的将安南灭国,只需要瓦解胡季犛的势力,将边境线尽量向南推到富良江一线即可,毕竟蒙古人一百年前已经证明过了,如果越过富良江沿岸平原,继续向南推进,那么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断成倍增加的。”

    嗯,“会说话的树”确实是所有来到这片土地的帝国的噩梦。

    朱雄英的话音刚落,大殿内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一些武臣眼中闪烁着赞同的神情,而文臣们则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

    魏国公徐达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向朱雄英投去赞赏的目光,朗声道:“圣孙所言极是!收复交趾故地,不仅可延续汉唐雄风,更能为大明开疆拓土,增加回旋余地,此举利国利民,老臣全力支持!”

    曹国公李文忠也附和道:“不错,圣孙所言极有远见,若能将边境线推至富良江一线,我大明南疆将再无后顾之忧,此举实为明智之举。”

    这两位重臣都是跟朱雄英有交集,而且对朱雄英颇为欣赏的,再加上他们也力主出兵,因此这时候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们对于朱雄英的支持。

    然而,户部尚书杨靖却面带忧色,他出列一步,拱手道:“陛下,圣孙所言虽有道理,但出兵安南所需耗费之财力物力巨大,恐将对我大明财政造成不小压力,还请陛下三思。”

    刑部赵勉也补充道:“陛下,出兵安南之事,不仅涉及财政问题,更关乎国家安危,臣以为还是应先派遣使者前往安南,观其反应再做定夺,若安南国王能识时务,和平解决此事,自是上策。”

    一时间,大殿内再次陷入议论之中。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在文武重臣之间游移,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毕竟出兵安南不仅关乎大明国威,更牵涉到国家的长远利益。

    不过,朱雄英这种“有限度出兵”的解决方案,显然是更符合朱元璋心意的。

    当然了.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战争绝对不是发起方能够决定最终走向的,毕竟你说打到富良江就不打了,安南如果不屈服的话,是不会同意的,而且如果不把安南打疼了,对方也绝对不会割让这么一大块领土出来,毕竟富良江沿岸平原,可都是上好的良田。

    而且还有一重考虑,那就是这样会增加大明在南疆的驻军以及花费的成本。

    不过这倒还好,毕竟在广西也得驻扎这么多军队,而土司叛乱的问题,就更是都一样了。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出兵安南之事,确实需慎之又慎,但咱也须让安南知道,我大明国威不可轻犯。”

    “给广东布政使司发报,令其尝试转达给南洋舰队,若是联系不上,再派船只前去安南外海寻找传旨安南国王,令其献上领军诸将头颅,将此事追查到底,查出幕后之人解交大明,否则大军压境,安南上下玉石俱焚!”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默然。

    出征安南,这可不是小事,需要慎重考虑,但皇帝心意已决,此事关系到大明的国威,也确实不容有失。

    只要安南能把大明的面子给了,那自然里子也就保全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