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他叫秦昊!”
“哦,那个秦昊是个什么出身呀?”
“回万岁的问,那秦昊只是个白丁,在乡下有些田产,捐了个守备校尉的微末官职而已。”
白丁?
白丁好啊。
一介白丁,正好提拔。
这种人出身很低,又没有受到官场陈腐习气的沾染,更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便如浑金璞玉一般,一旦提拔起来必然感恩戴德加倍的报效朝廷。
“着吏科议一议,给个合适的封赏。”
崇祯皇帝虽贵为大明之主,但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到一言而决,给秦昊什么样的封赏还得按照朝廷体制进行。
“朕意高封厚赏,莫寒了天心忠勇之士的心。”
“是。”
就这样,给秦昊议功论赏的程序就正式启动了。
吏科大大小小十几个官员,一连议了五七日,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拿出一个章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昊的身份太过于特殊了。
他不是正经的科举出身,又是因战功受赏,很难进入比较清贵的文官系统。
若是按照朝廷体制遵循以往的旧历,充其量也就是升半品一级,弄个相当于千户的武官职位而已。
这倒不是说什么功高赏薄,而是因为秦昊的那个守备校尉的官职是捐来的。
捐官有一个上限,尤其是地方武职,更是限制的厉害。
最终,吏科又把皮球踢给了崇祯皇帝,由皇帝本人“圣意天裁”。
“这秦昊,不在文武本职之内,若是封的太高了,便是破坏朝廷体制。若是赏的太薄,岂不是寒了天下忠勇之士的心?”
左思右想仔细权衡之后,崇祯皇帝终于拿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那秦昊不过二十多岁,若是一下子封赏太甚,恐怕会失了锐意进取之心,不如慢慢历练逐步提拔,也好让他继续实心用事。不如先赏他一个显爵……”
现如今的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僚了。
每一个职位之后,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好几个等候补缺的官员,早已是僧多粥少无法安排的局面,确实不大好为秦昊安排实实在在的职位。
而且他是捐献的官员,统领的又是民团而不是官军,真的不好放出去独当一面,不如先给个显赫的爵位用来酬功。
所谓的爵位,其实就是一种荣誉称号性质的东西,甚至可以直接用钱来买。
虽然还不至于这的到了烂大街的地步,却一点都不稀奇了。
“二等义勇伯”这样的爵位绝对不算低了,若是放在大明开国初年,只有那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元勋才能配得上这个爵位。
到了崇祯年间,虽说“二等伯”是七等中的最末等,但依旧是个很显赫很风光的爵位,但含金量却没有那么高了。
明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
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
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
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
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就一个二等义勇伯即可。”崇祯皇帝说道:“拟旨,诏秦昊进京奏对,届时再论实封。”
…………
大风村。
天子钦旨加封秦昊为“二等义勇伯”的消息,就好像是一方巨石砸进深潭,顿时惊起了万丈波澜。
乡民们并不知道“二等义勇伯”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职,他们在乎的只是那道圣旨。
那可是圣旨啊,是皇帝老爷的圣旨,乡下人家几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那玩意儿,一定要瞧个稀罕。
于是乎,听到了消息的乡民们一窝蜂的涌进秦氏大宅,闹闹嚷嚷的要看看传说中的圣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圣旨也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的么?
那东西尊贵无比,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的象征,甚至还带着某种神圣的气息,普通人一辈子能看到一回已算是很奢侈的了。
家里有了圣旨,理所当然的要供奉起来以示郑重,怎么能够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
“不过是个圣旨而已,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秦昊笑道:“就拿出来给乡亲们看看吧。”
圣旨还不算是了不起的东西?那什么才算是了不起?
尽管巧儿百般不乐意,奈何老爷已经发话了,只能很不情愿的把圣旨取出来,在众人眼前晃了一下子,然后就又仔细珍藏起来。
那圣旨似乎……好像是一块黄布,似乎也没有传说中“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的那么邪乎。
传说中的圣旨都是由皇帝的近身太监当众宣读,而且一开口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