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知张仲之跟驸马都尉王同皎密谋诛杀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的计划后,宋之问便让自己的侄儿宋昙透露给武三思,致使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斩首抄家。
而宋之问则因告密有功,坐上了鸿胪侍主簿。
唐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宋之问当选,再次成为宫廷文学侍从之臣,也写下了不少应制诗。
当时,宋之问正是因向太平公主献媚而受重用。
等到安乐公主权盛时,宋之问转头又去投靠巴结安乐公主。
对此,太平公主颇为怨恨,便上书弹劾,揭发了宋之问的受贿丑行。
由此,宋之问被贬为了越州长史。
唐睿宗李旦登基即位,便开始清算韦后和武三思的势力。
因曾经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的旧事被揪出来,宋之问便被贬到泷州以南的钦州。
宋之问在徙所钦州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终年约57岁。
“此后不久,宋之问又与杨炯一起,被同时调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崇文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这个地方是专门供太子读书的。”
“所以,宋之问的这次调动,等于是直接被调去做太子的讲师。”
“能够做太子的老师,这其中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
“只要以后太子顺利登上皇位,作为太子的老师,肯定前途一片光明,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随着仕途越来越顺,享受的礼遇越来越高,宋之问却开始渐渐走偏了。”
“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误入歧途。”
“正常情况下,既然当上了太子的老师,接下来自然是要好好教导太子,安心等着太子登基,等待日后加官进爵。”
“但是,出身底层的宋之问,因为家学原因,根本不懂这些道理。”
“所以此后的很多年里,宋之问开始走上了趋炎附势的道路,竭尽所能去拍武则天的马屁。”
“在宋之问看来,拍武则天的马屁,这或许是一条官场捷径。”
“但对于那些出身世家,祖上世代做官的贵族子弟来说。”
“人家更清楚,除了搞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政绩过硬。”
“宋之问的情况,其实也不是一个特例,而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寒门官员的真实写照。”
“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从来没有过寒门官员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先例。”
“所以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代,这个口子一开,很多寒门官员开始身居高位。”
“导致武则天掌权初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寒门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身居高位后,往往不想着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只想着自己怎么贪财,怎么巴结上司。”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人家祖上就留下了很多财产。”
“光是靠着祖上遗留,人家就可以衣食无忧,自然不会把贪污放在首位,而是会想着去得到更多的权力。”
“但是寒门官员不一样,寒门官员骤然掌权,自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寒门官员开始大肆贪污敛财,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不过,相比那些贪财的官员,宋之问还不太一样。”
“宋之问更渴求的,是声望和名气。”
“所以,他才会竭尽所能去拍武则天的马屁,希望武则天能够越发重用自己。”
“面对这样的宋之问,武则天心里也有一杆秤。”
“武则天很清楚,像宋之问这样的人,可以放在身边做一些点缀。”
“但却绝对不可能重用,不可能成为狄仁杰那样的国之栋梁。”
“但是可惜的是,宋之问本人不懂这个道理。”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随着李治去世,武则天开始以太后的身份称制。”
“而后又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成为一代女帝。”
“在这期间,宋之问虽然官职也有提升,但却始终只是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
李清照:唐朝诗人宋之问,才华横溢,一身媚骨,最终被赐死。
宋之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令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
他父亲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长文学、书法和音乐。
宋之问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非常努力,研读诗书,学习刻苦。
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最初担任洛阳尉。
当时是武后掌权,为了笼络心,大量选拔人才,宋之问与唐初四杰的杨炯被分直内文学馆。
武则天游览洛阳龙门,看足了佛像与春色,在龙门东山香山寺歇驾。
命众官作诗颂扬,并下诏说,谁诗先写好,就赐他锦袍。
左史东方虬先作好了诗,武则天随即颁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