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90章 扬州八怪郑板桥

第490章 扬州八怪郑板桥(3/4)

看,却不由得大为惊叹。

    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眼中的怒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钦佩与惊喜。

    原来,不知是哪位高人,竟巧妙地将字的顺序调整了一下,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

    这一改,原本低俗的语句瞬间变得充满了哲理,蕴含着一种警醒世人的深意。

    郑板桥站在书画店前,微微仰着头,眼睛紧紧盯着那幅字。

    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仿佛在与这几个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捋了捋自己的胡须,轻轻点头,心中对那位改动者充满了钦佩。

    他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有时候并非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本人。

    那些懂得欣赏和再创造的人,也能为作品注入新的灵魂。

    而那个原本想拿字卖钱的书童,这次却无意中促成了这样一次奇妙的转变,也让郑板桥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

    从此,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谈。

    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郑板桥和那句充满智慧的小处不可随便。

    “乾隆十二年,郑板桥临时调到济南协助侍讲学士德保主持山东乡试。”

    “乾隆十三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被任为书画史随行。”

    “之后,朝廷派大学士高斌、左都御史刘统勋办理山东放赈事宜,郑板桥随行巡视。”

    “乾隆十四年,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

    “乾隆十六年,二月海水溢,板桥到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乾隆十七年,郑板桥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

    “同年年底,郑板桥因病去官。”

    “郑板桥在为官期间,郑板桥有诗歌《道情十首》《逃荒行》《还家行》以及自叙传《行书板桥自叙》。”

    “乾隆十八年春,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去官后离开潍县。”

    “离开潍县之时,郑板桥的整个家当只用了三头驴子驮着。”

    “一头驮着自己,一头驮着两夹书和一把阮咸,一头驮着在前引路的小差役。”

    “去官以后,郑板桥回到了兴化老家。”

    “为了养家,又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乾隆十九年春,郑板桥应杭州太守吴作哲之邀再游杭州。”

    “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乾隆二十一年,郑板桥邀程锦庄、黄慎等九人在竹西亭聚饮。”

    “乾隆二十二年,郑板桥参加了两淮监运使卢见曾主持的红桥修,板桥和诗四首。”

    “乾隆二十八年,参加虹桥修禊席,与袁枚结识,并互用诗句赠答。”

    “晚年的郑板桥游历四方,每到一处便会赋诗、题书、作画,这个时期是郑板桥创作诗歌较为多的时期。”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曾国潘:郑板桥的故事,率真之人,至情之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郑板桥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率真二字恰似那简洁而精准的画笔,勾勒出他灵魂的轮廓。

    郑板桥深悟恕道,人情练达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他那十足的人情味如涓涓细流,润泽着每一个与之相关的灵魂。

    无论是吟诗还是作文,字里行间都似有情感的精灵在跳跃,那至情至性如澎湃的潮水,冲击着读者的心岸。

    他曾以一首七歌,将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毫无保留地袒露。

    在那首七歌里,他倾诉着自己的坎坷经历。

    幼年时,家境贫寒如冬日的荒野,寒风凛冽,吹得人瑟瑟发抖。

    家中常常食不果腹,粗粝的食物是他童年记忆中难以磨灭的苦涩。

    为了求学,他在昏暗的烛光下苦读,那微弱的光线映照出他清瘦而坚毅的脸庞。

    却因贫困几次险些中断学业,可他对知识的渴望如燎原之火,从未熄灭。

    成长之路,荆棘密布。

    他怀揣着梦想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

    科举之路崎岖坎坷,一次次名落孙山的打击如同巨石压在心头。

    但他没有放弃,在无数个日夜中自我砥砺。

    生活的窘迫如影随形,他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遭受着旁人的冷眼与嘲笑。

    然而,这些磨难并没有让他的心灵变得麻木,反而成为他灵魂深处情感的源泉。

    他在七歌中书写对乳母恩情的铭记,乳母就像黑暗中的烛光。

    在他饥饿时给予食物,在他寒冷时给予温暖。

    那无私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成为他心中永恒的温暖。

    是对后母之爱的感恩,宛如冬日暖阳,驱散了曾经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