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一败涂地,袁绍和袁谭弃军逃跑。”
“袁绍自从兵败后,发病吐血,不久死去。”
“献帝建安七年,袁绍去世后,治中别驾审配等人假托袁绍遗命,拥袁尚作为袁绍继承人。”
“献帝建安八年,袁尚与袁谭被曹操打败,退守至邺城。”
“曹操听取谋士郭嘉的计策,先行退军,以静制动。”
“袁尚与袁谭二人不顾曹操的威胁,忙于内斗,袁谭不敌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机占领河北。”
“献帝建安九年,曹操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谭联姻,增兵援助袁谭攻打袁尚。”
“打败袁尚后,再进攻袁谭,大败袁谭。”
“当时三郡乌桓势力强大,且有一些袁氏残余势力混入其中,并多次入塞为害。”
“为清除袁氏残余势力,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北伐乌桓。”
“为解决距离遥远、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曹操安排董昭开凿出两条水渠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
“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邺城发兵,五月份到达目的地锦州。”
“是时,大雨滂沱阻了行军,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当地人田畴来到曹操军中,为其出谋划策。”
“告知曹操有一条新的通行道路,且愿意充当向导,带大军出发。”
“于是,曹军在田畴的帮助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乌桓,假装退兵,然后在乌桓放松防御时,发动猛烈攻击。”
“最终,曹操大败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于混乱中逃走,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公孙康一直自恃辽东远离中原,不愿归降曹操。”
“曹操部将提出攻打公孙康,一举消灭袁氏兄弟,曹操没有采纳部将的意见。”
“九月,曹操率大军从柳城返回邺城。”
“后来,公孙康将袁尚袁熙杀害,并将二人的头颅献给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准备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义南下征伐,进攻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没有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为抗击曹操大军,孙权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军。”
陶渊明:关羽去世后曹操说了10字,司马懿说了9字,两人水平立见高下。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吕蒙所杀。
这个消息一传到曹魏阵营,立刻引发了震动,尤其是曹操和司马懿的反应。
两人简短的话语,却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深度和对局势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请群臣,酒杯刚举起,东吴的使者便带来了关羽的首级。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这十个字,简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压抑已久的恐惧与释然。
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头的一根刺。
早年间,曹操曾对关羽有恩,甚至还为了拉拢他,封其为汉寿亭侯。
关羽虽感恩于曹操,却始终效忠于刘备。
这样一个既骁勇又忠诚的战将,曹操心里自然不能不忌惮。
每当夜深人静,曹操都会担心,担心关羽的一举一动,担心他会成为自己霸业的巨大威胁。
而现在,关羽被杀,曹操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了。
司马懿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位一向深沉内敛的谋士,看到关羽的首级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
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仅仅九个字,却让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曹操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
关羽的死,表面上看是东吴为讨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礼,但司马懿却看穿了其中的玄机。
东吴此举,是为了挑拨曹魏与刘备之间的关系。
他们希望曹操和刘备反目成仇,最好两败俱伤,而东吴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司马懿洞察到了这一点,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被关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是东吴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对孙权放松警惕。
但司马懿不同,他看得深远,思维缜密。
他不仅看穿了东吴的计谋,更提出了应对之策。
不如将关羽首级厚葬,告知刘备,使其迁怒东吴。
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