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被任命为水陆运从事,从此定居洛阳,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
孟郊是一个比较洒脱的人,并不沉醉于仕途。
就算他做了官,也是不务正业,只会游玩写诗度日。
从他考进士,再到选才授官,都是听从母亲的话。
体现了孟郊对母亲的孝顺,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会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办。
其中最出名的《游子吟》就是他对母爱的歌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在溧阳当县尉生活稳定后,将母亲接来同住的信中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之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地缝着,不敢有半点的马虎。
怕的时候儿子回来的晚,衣服会出现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一样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们的深厚恩情呢?
整首诗语言简单浅显,通过对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样一个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尤其最后一句,诗人通过小草和春晖这样悬殊的事物作对比,寄托了作者对母亲发自肺腑的真情。
“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等,全是县尉的活儿。”
“孟郊一个五十多岁闲散惯了的文人,根本不能胜任如此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
“只好跟季县令请假,季县令汇报州府,调了一个假尉下来,帮助孟郊干活。”
“官府不另外出钱,孟郊把俸禄一半分给假尉。”
“孟郊月俸三千钱,还得分一半给临时工,生活立马捉襟见肘。”
“溧阳县城南五里有片树林,郁郁葱葱,草木旺盛。”
“孟郊无事一身轻,隔三差五来林下吟诗作赋,日出而来,日夕而还。”
“这种离群索居的日子不言而喻过得很悲催,他融不了现实圈子,被排挤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此时韩愈正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一个穷教书的,跟孟郊境遇不相上下。”
“听闻孟郊对自己处境颇有怨言,遂写信劝解。”
“贞元二十年,孟郊这种苦逼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干脆辞职,带着老母回家种地。”
“又过两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故友郑余庆当了河南尹,请他来洛阳干协律郎。”
“协律郎是个闲职,正八品上阶,钱多事少。”
“孟郊很高兴,在洛阳市中心立德坊租了房子。”
“安顿下来以后,经郑余庆拉线,孟郊娶了媳妇郑氏,可谓双喜临门。”
““然而美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儿子出生未久便不幸夭折,孟郊肝肠寸断。”
“祸不单行,第二年,相依为命大半生的母亲裴氏也去世了。”
“孟郊去职丁忧,由于上司便是好友郑余庆,郑余庆照样给他发工资。”
“孟郊给长安一位郑姓朋友写信,一个月工资三千钱不敢随便花,留着养老救急。”
“元和九年,郑余庆调任兴元尹,聘请孟郊为行军参谋。”
“孟郊携夫人西上,至阌乡县暴疾而卒。”
“郑余庆闻知痛惜,给钱数万作丧葬费用。”
“郑氏将丧讯报给韩愈,韩愈遂召贾岛等一干生前好友于洛阳料理后事。”
“料理完毕,韩愈写信跟郑余庆汇报,除却一切开销,还剩二百七十千钱,足够郑氏安度余生。”
“孟郊死后多年,郑余庆每年还给郑氏生活费,可谓仁至义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郑氏本来便是郑余庆本族亲眷,不是外人。”
“孟郊死后,诸友作诗祭奠,尤以王建二首最为知名。”
王安石:孟郊历经坎坷50岁时登上仕途,后来却在贫困交加中离世。
提起孟郊可能不太了解,但诗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却耳熟能详。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自小性格孤僻,且家境穷困。
他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没有什么背景的他只有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来改变命运。
博学多才的孟郊应该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孟郊自幼博才多学,一年冬季,朝廷上的钦差大臣来到孟郊的家乡体察民情。
当地的县令当然是阿谀奉承,大摆酒宴的讨好。
正当县太爷与钦差觥筹交错之际,身穿破烂的小猛郊公然入堂,县太爷非常不耐烦的要轰走他。
孟郊不服气的说,家贫人不平,举头三尺有神明。
钦差大臣就想戏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