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抱怨。”
“他觉得公务束缚了他,想快点被调走。”
“公元748年,五十岁的王昌龄,被人弹劾。”
“说他不护细行,懒怠公务,好酒贪杯。”
“很快,朝廷也下了调任令,将他下调到湖南龙标做县尉,官降一级。”
“李白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担忧,写了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时,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三年,虽然已经隐居学道。”
“但常常遗憾才能没有被看到,很能体会王昌龄被贬的痛苦。”
“于是赠诗告诉王昌龄,表达对友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这是两个仕途不如意的人,惺惺相惜的情意。”
“虽然被一贬再贬,但王昌龄面对困难处境时,相对洒脱。”
“很少抱怨自己的处境,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这是王昌龄最后一次被贬,也是他最后上任的官职,在任七年后,他遇上了安史之乱。”
“长安陷落,玄宗出逃至蜀川。”
“不久,太子李亨就在灵武即位,尊玄宗太上皇,大赦天下。”
“王昌龄借机告老还乡,在路经亳州时,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趁乱杀害,时年六十八岁。”
“乱世之中,生命如草芥,即使是朝廷命官,被杀害了,也无人追究。”
“这样的结局,落在王昌龄的身上,实在是唏嘘。”
“他曾经热情地歌颂过这个伟大时代,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最后却死于乱世的刀剑之下。”
“在某种意义上,王昌龄是跟随着盛唐时代一起落幕的。”
李清照: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
这一年王昌龄也已经五十九岁了,花甲之年。
因担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乱,决定回家看看。
不久之后,王昌龄便简单收拾了行李。
然后立即出发,他一心想要早点回家,好面见家人。
这么多年贬谪生活,王昌龄许久没有回家了。
然而,在途经亳州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此时张巡那边告急,亳州刺史闾丘晓却按兵不动。
一向不拘小节的王昌龄或许当着闾丘晓的面大加议论,无所顾忌的指责闾丘晓贪生怕死。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性格向来桀骜不驯的闾丘晓,他决定给王昌龄一点颜色看看。
他看出王昌龄行李简单,料定王昌龄必定是无诏归家。
因而想要拿住这点,逼迫王昌龄低头。
王昌龄能低头也不至于屡次遭贬谪,气的闾丘晓当即下令杖杀了王昌龄。
王昌龄在花甲之年,却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杀。
明明还有几天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和母亲了,但现在彻底回不去了。
可怜一代才子,居然死于贪生怕死之辈。
此时他的妻儿和母亲或许也在满心欢喜,算着日子等待王昌龄的回来,但等来的却是王昌龄的死讯。
几日后,王昌龄被杖杀的消息传出。
得知消息的好友无不悲痛欲绝,纷纷为王昌龄鸣冤。
但闾丘晓却以无诏归家为由搪塞过去,想让他们报仇也找不到理由,但张镐除外。
张镐和闾丘晓同朝为官,对闾丘晓的为人也略有耳闻,也很快知道了内幕。
一代才子,死于宵小之手。
但此时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他也不敢随意处置一个大唐的官员,也不能立即王昌龄报仇。
但却暗中发誓,迟早要为王昌龄讨回公道。
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最终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在后世被评为七绝圣手,是因为他推动了七绝诗的成熟。
而王昌龄的诗作题材众多,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王昌龄的边塞诗语句精炼,不过度渲染环境而注重边塞与净土的对比。
有时间轴上谈古问今的大气,诗句往往写得卓然不群,离尘脱俗。
论气度不在李白之下,情景交融,因而动人心弦。
如果王昌龄还能多活几年,经历整个安史之乱,或许有更加出彩的诗歌。
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的肉体,但王昌龄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
如同永生花一样,在文学界里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