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样的道理,到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人生里,似乎不太管用。
命运的好坏,到底是有定数的,半点不由人。
每一个在世间跋涉的人,身上都背了一个厚重的行囊叫孤独。
而李商隐的行囊,尤为沉重。
李商隐年少时,便经历了父亲离世的孤苦。
成年后,他又因深陷党争,一生仕途坎坷,最后孤身一人客死异乡。
虽然在这段坎坷的命途中,他也曾得到过贵人的照拂,也曾收获过刻骨的深情。
然而繁华落尽,空余悲凉。
到后来,他所珍视的都一一消散在了他生命里。
他所在意的,也都尽数离他而去。
有人曾说自李商隐之后,世间再没有比他更孤独的灵魂。
看完李商隐的一生之后,我们也会明白。
人生所有珍贵的东西,原来最后的指向,都是孤独。
“李商隐于唐元和七年生于河南荥阳,有三弟一妹。”
“其父李嗣为县令,曾自称凉武昭王李暠后人。”
“李嗣在县令任期满后,接受了浙东观察使孟简的聘请,前往浙东担任孟简的幕府,李商隐与家人跟随父亲前往浙东。”
“在浙江生活的几年里,李商隐开始学习读书写字。”
“但李嗣因事务繁多,积劳成疾而病逝于任上,此时为长庆元年。”
“由于失去经济来源,李商隐只好侍奉母亲回河南郑州,守考丧数年。”
“其间李商隐亦不断学业,与弟羲叟一起跟随族中的一位堂叔学习五经章典等。”
“期间李商隐便已经展现出写作才华,擅长写古文,书法也颇有成长。”
“长庆三年,李商隐守丧期已过,开始以为人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商隐著《才论》《圣论》二文而为当时士大夫所知。”
“大和三年,检校兵部尚书令狐楚前往洛阳担任东都留守。”
“在得知李商隐后便对其才学十分看重,命他与自己的儿子共同学习交游,与此同时令狐楚还亲自教授李商隐撰写文章的方法。”
“其后令狐楚迁任天平军节度使,便将李商隐任命为节度巡官,跟随其前往山东等地任职。”
“大和四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参加进士考试,令狐楚就让李商隐以乡贡身份陪同令狐绹前往京师参加考试。”
“晚唐时,科举取士制度已积弊丛生,寒门学子入仕无路。”
“如此开榜后李商隐不中,而令狐绹进士及第,不久便步入仕途。”
“其后的几年间李商隐多次应试但无一中举,之后在令狐楚调任长安的情况下只好返回荥阳。”
“大和七年李商隐再一次进举不中,在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
“后来拜谒郑州刺史萧澣、华州刺史崔戎。”
“崔戎本是李商隐的表叔,且从中有萧澣的推荐。”
“便对李商隐特加照顾,资助他前往南山学习。”
“大和八年,李商隐因病而未能应试,就跟随崔戎至兖州赴职,掌管其文章进奏。”
“唐大和九年李商隐再次不被科举录取,便在长安至郑州一带活动,于此年侍奉母亲迁居济源。”
“唐开成二年,李商隐再次应试。”
“本年的主考官由礼部侍郎高锴担任,令狐绹与高锴交好,便在高锴面前称赞李商隐,李商隐得以考中进士。”
范仲淹:人生所有珍贵的东西,原来最后的指向,都是孤独。
孤独是,知交零落、往昔不再的失落。
在岁月的变迁里,再深厚的情谊,都会因为经历的不同,变得淡薄。
再交好的朋友,也会因为利益的冲突,从此形同陌路。
李商隐初入江湖之时,曾拜在士大夫令狐楚的门下。
当时,李商隐家境非常落魄,但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却不在意。
主动与李商隐结交,经常约着他一起读书写作。
看见李商隐穿着寒酸,令狐绹会主动送上钱财和衣裳。
知道李商隐屡试不第,令狐绹也会积极帮他疏通关系。
然而,就在李商隐考上进士,并成为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后,李商隐和令狐绹的关系却渐渐变得水火不容。
那个时候,朝廷有两大党羽,李党和牛党。
王茂元属于李党派系,而令狐绹一家属于牛党。
李商隐迎娶王茂元女儿的行为,在令狐绹看来就是对两人友情的背叛。
自此之后,令狐绹再未与李商隐交过心。
甚至有时,他还会暗暗地给李商隐的仕途使绊子。
李商隐也尝试过向令狐绹解释,但没有人相信李商隐的行为是无意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