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赛的推进,皇马的球员在适应拼抢强度以后,发现了曼城的弱点:因为技术劣势,导致前场渗透能力不够这意味着曼城会在局部对抗当中轻易地丧失球权,于是比赛的关键点变成了球权的争夺齐达内作为新晋主帅还没有“暴露弱点”,他在球员时代拥有当世无匹的实战经验。
又经历过法国国家队%多年“锋无力”的窘境一一这是日后执教的宝贵财富。另外他很善于对比对手,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本赛季国家德比Q第二回合,巴萨给皇马“菜鸟主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比赛标尺。
两相对比,曼城存在如下劣势
技术和比赛阅读力参差不齐。
前卫功能单一(德布劳内和纳瓦斯尤其明显)。
密集防守态势下,前锋得不到更好的支援。
板凳深度不够-特指中场(皇马其实板深度也不够)。
这些劣势使得曼城在对方禁区的持球效果非常差,传球路线图忠实地还原了主队实战状态下存在的问题。
都是力拼中场,曼城通过中圈还是有章有法,但在二十米区域的中路渗透遭遇了强大的防守。
就算两个边路一度打到客队大禁区边上(即肋部)那又如何呢?没有合理的转移,就无法充分利用边路和肋部,进攻节奏又过于单一,中路的直传多数是红线(失败)告终,频繁丢失球权的结果,比拼的就是来回拉锯的奔跑能力,这样发展下去,下半场直接将中场优势送给了皇马。
反观银河战舰,在主队三十米区域内的持球和传递是成功的,尤其是两肋到两边的斜传次数,在进攻发起的时候,皇马的后卫线持球第一时间拉开场地宽度的趋势很明显一一中路遭遇高位逼抢,皇马就通过改变节奏、回和转移,将向前推进进行下去。
两队后腰的活动热点图几乎就是中场攻守优劣的代名词。费尔南多和费尔南迪尼奥在中圈几乎就是被绞杀状态,他们要承担的防守任务太多,组织属性无法得到正常发挥,在席尔瓦下场后,攻守节奏更是全面失控。
欧冠半决赛的比赛强度和英超联赛完全不一样,曼城中场三人陷入皇马六人包夹,就需要后卫线往上压,增加传球点,同时前场队友要回撤接球,提升向前渗透的成功率,可惜还没等曼城的整体运转正常,席尔瓦就下场了。
曼城的三名进攻型前卫(包括替换席尔瓦的伊希纳乔)在边路和左肋还是可以占到一定便宜的,但是请注意中路,那里就是个真空地带,缺少亚亚·图雷之后曼城的中路进攻存在感几乎没有,主队的进攻效率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巴斯克斯、莫德里奇、卡塞米罗、佩佩和卡瓦哈尔形成的包围圈太过严密,将席尔瓦和德布劳内重重围困,克里希不得不直接起球传中。黑圈是中路的无人防守地带,皇马放心将曼城攻击群压到边路的资本就是在这个位置主队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
客队协同防守的威力体现在局部的人员堆砌上。从两个三十米区域的左半场热点图可以看出,皇马无论进攻还是防守,边中结合有足够的人数优势,也有良好的无球跑位串联。
位置上,卡塞米罗居中,进攻侧在哪一边,就会向有球侧支援,托尼·克罗斯和莫德里奇只在两肋,和两名边后卫距离紧凑,形成人数优势,加上贝尔和巴斯克斯的回防援护,防守时形成了4~5人的小团体,直接把曼城的边路进攻掐死曼城的右路,以伊希纳乔和纳瓦斯突击、萨尼亚后援、费尔南多或费尔南迪尼奥只有限支持,德布劳内换位为主要方式,这是沛公失算的地方,其实皇马左路更能打开缺口,因为马塞洛防守不好。
变化在于卡塞米罗注重这一侧的防守投入,拉莫斯只频繁压上,和他组成了一堵墙,托尼·克罗斯只和贝尔回防到位,加上马塞洛的收缩,纳瓦斯根本就是孤掌难鸣。
两个三十米区域的右半场热点图大同小异。
曼城还是以德布劳内和席尔瓦所在的左半场为轴心,加上克里希的助攻一一三个人的空间被严重切割了,他们能和费尔南多只取得联系,但仅限向后,和阿圭罗之间的呼应就难上加难银河战舰的右路攻防协同性好到什么程度一一长时间的传控和跑位让热点图直接从边路蔓延到中路。
图片是不会说谎的,卡塞米罗和莫德里奇的配合明显更好,实际比赛中,德国大爷主导高位逼抢,他插上后的空间由卡塞米罗和巴斯克斯轮流填塞;克罗地亚大爷主导断球后的反击组织,两个人都可以改变比赛节奏,兼之责任鲜明。
体能更出色、更适应英超逼抢节奏的莫德里奇还带来更快的推进速度,于是半场过后曼城的中场全面被动下图有助于加深对皇马右路协同性的认识。皇马的传球和跑位明显高出曼城一截,下半场曼城整体逼抢强度下降以后,客队能轻易从后场摆脱高位逼抢,迅速投入进攻。
75分09秒,斯特林只在客队三十米区域末端、皇马右肋得球,此时皇马以正面的佩佩为防守主导多达五名防守队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