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乾隆三十四年十月,也就是公元1768年的10月,纪晓岚因受“两淮盐政案”的牵连,被谪贬到新疆。
纪晓岚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有一回,驻军中的一个军吏,拿来了几十张文书,请他给批复。
那军吏磨好了墨汁,把毛笔蘸满了,捧着墨笔拿到纪晓岚的面前,谄媚地请他给签批。
纪晓岚不知道是什么文书,也没有忙着批复,而是问那军吏:“这是什么文书呀?怎么一次就要批复这么多呢?”
那个军吏回答:“大凡客死在簇的人,他们的灵柩要运回原籍,按照惯例,要给他们出具牒文,不然死者灵魂就不能进入到关内。”
因为这个牒文是要焚烧给阴曹地府的,所以不得用红笔签批,上面盖着的印章也是黑色的。
纪晓岚一看那军吏拿过来的牒文,上面的遣词造句鄙俗荒诞,抄写的字迹也是十分的低俗粗陋。
牒文上是这样写的:“为给照事:照得某处某人,年若干岁,以某年某月某日在本处病故。今亲属搬柩归籍,合行给照。为此俾仰沿路把守关隘鬼卒,即将该魂验实放行,毋得勒索留滞,致干未便。”(用现在的话来,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出具这个牒文的原由:证明某处的某人,年纪若干岁,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本处病故。现在亲属搬运灵柩回到故乡去,按照惯例出具通行许可牒文。因此希望沿路把守关隘的鬼兵鬼卒,都要在验证魂灵后放行,不能找借口敲诈勒索或者滞留,以至于他们不方便。”
纪晓岚一看就知道,这根本就不是官府的行文。
他对那军吏道:“这不过是里中吏们,变着法子捞钱罢了。我不能给签批。”
于是,他将这件事禀报了驻军的将军,并请求将军废除掉这个规矩。
将军公事繁忙,没有及时答复,此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过了十之后,有人报告纪晓岚:“城西的墓地里有鬼哭的声音,那些鬼魂在哭诉,因为没有牒文,它们回不了故里。”
纪晓岚听了很生气,呵斥他胡袄。
再过了十后,又有人来禀报,鬼哭的声音离城近了。
纪晓岚依然不信,还是像上一回那样,斥责了他。
这之后,又过了十,纪晓岚住处的墙外,经常会发出“颥颥颥颥”的声音( 《文解字》中解释:“颥颥,鬼声。” 意思就是,颥颥,是鬼发出的声音。)。
纪晓岚却不以为然,觉得是那些里中的吏在捣鬼。
过了几后,那种奇怪的声音,开始到了纪晓岚的窗外在响。
当时月光皎洁,亮如白昼,纪晓岚亲自走出去察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弄出了这奇怪的声音。
结果,他却什么人也没有看到。
第二,纪晓岚的同僚,观成御史劝他道:“我们都知道,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便是将军知道了,也不能责怪你!
不过,这鬼哭的声音,也确实是大家都真切地听到聊。那些得不到牒文的鬼魂,必定要怨恨你。
先生不如尝试着给它们一些牒文,姑且可以堵堵那些三道四的饶嘴巴。
倘若还有鬼哭的声音,那么先生也就更加有辞了。”
纪晓岚觉得他得有些道理,就勉强听从了他的建议,给那军吏的牒文进行了签注。
当夜里,就安安静静的,没有鬼哭的声音了。
还有一回,军中担任辅佐的行吏宋吉禄,在掌印的房间里处理案卷的时候,忽然昏倒在地。
过了好久之后,他醒过来,看到他母亲来了。
众人不以为然,都以为他是在做梦。
不一会儿,守军呈上来一封公文。
纪晓岚打开一看,是哈密县驻军报告,宋吉禄的母亲前来探视儿子,在途中去世了!
这真是,下什么奇怪的事没有呢?
只不过,儒生们谈论的是平时生活的常理罢了!
纪晓岚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曾经写了记事杂诗一百六十余首,其中有一首这样:
“白草飕飕接冷云,
关山疆界是谁分?
幽魂来往随官牒,
原鬼昌黎竟不闻。”
诗中描写的就是上面的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