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想要从他身上有所求,正因为有所求,便有了求不得而带来的苦,这也就是失望的痛苦。
所以,一切愤怒和情绪,无外乎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贪念罢了。一旦有了贪念,就会让心底不存,而失去良心,自然良人也无法见之。
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大意是讲,观察一个人的善恶,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掩盖不了一个人内心的丑恶。若是心地光明,眼睛自然明亮;一旦心地不正,眼睛便会灰暗无神。听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神,这个人善恶怎么能够隐匿起来呢?
这其实也是一种简单的识人术,曾国藩也讲过,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一个人的善恶正邪,通过这人的眼神以及鼻子便能看出一二。
不论是寻找对象,还是寻找合作伙伴又或者是日常交友,都要懂得识人。
故而,要遇良人,先知何为良人?
关于这个良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有良心的人,何为良心?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真心,无污染的心,至善至美的心,有信仰的心,有敬畏的心,贤圣之心,清净之心。
良人必有良相,但要观察良心,观察的人必先有良心,因为如果自心不正,则视不正之人为正,而识端正之人不正。
故,若自心不净,自然观一切不净之物为净,反之净而不净。
这也就是我经常所讲的,一切好坏善恶,不过是自身业力感召罢了。遇到谁,喜欢谁,不过是自己的因果,自己的债而已。
要真正遇到良人,首先自己就成为良人,因为这是互相的,而非单方面的。如果自心不端,岂能遇见端正之人?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至理名言,虽简短几字,却阐述至理之言。
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业。
所谓共业,就是共同的业力,因为有了这一分共业,才能相聚,才能同床共枕。
所以,遇到的人若不正,不要着急抱怨和排斥,而应反思自己,纠正自己。
我经常所讲,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切缺点,自己都是具备的。只是自己的过错不易察觉,而他人的过错却聊聊在目。
故而老子讲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识人乃聪明机灵之人,识己乃智慧明了之人。
要做一个良人,离不开‘敬畏之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第一是敬畏天命,何为天命?乃规律也。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道。顺应则生,逆则亡。就好比生老病死,亦为道,顺应接受则没有痛苦,反之则痛不欲生。
第二是敬畏大人,所谓大人,就是有道德,以及位高权重之人,这乃生存之道的智慧。就好比在公司内发展,要敬畏领导,才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第三是敬畏圣人之言,圣人的言论都是万古不易的道理,处事的哲学,生存的智慧。应该敬畏学习,才能免受灾祸。
有敬畏之心,就不会胡作非为,因为敬畏天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就不会因为冲动,或一念贪嗔而损人利己。
敬畏之心尤为重要,我经常也讲,恐惧心虽不喜有,但又不能无,人若无恐惧,则灾难甚大,而人有恐惧,能免是非。
但恐惧的对象,一定要有益自己,而不能盲目恐惧而不知晓,这就是愚昧了。
过去发生的一切,并非未来也要发生,许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过错,就是因为曾经的失败,而使自己误认为,未来也会失败。
因为这种错觉而带来的恐惧,不仅不能使自己进步,反而会使自己因为过去的经历,来使现在的自己产生种种痛苦。
就好比因为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就产生了不婚的念头,并非真正的能放下婚姻,而是因为害怕恐惧选择了逃避婚姻,这样的逃避不仅不会让自己获得自在解脱,反而会因为这样的极端之心,而产生新的痛苦与烦忧。
放下和逃避,并非一回事。
真正的放下,是轻松的,自在的,简单的,无忧的。
而逃避往往是痛苦的,沉重的,复杂的,烦恼的。
逃避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反而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而放下是强者的行为,但又并非轻易可以实现。
一个人的想法,一定会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以及经历的丰富而改变。
故而,今天所想,并非明天依然所想。
所以,有许多事情,不要太早下结论,不到明天不说明天的话,过好今天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明天的好坏是由今天决定的,只要今天好了,明天自然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