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这位天师有点强 > 第123章 佛法与人的关系

第123章 佛法与人的关系(1/2)

    第二篇 佛法与人的关系

    地藏王菩萨主讲,牛帅补充

    牛帅讲:孩子们,我们先念三遍。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

    地藏王菩萨讲:“贫僧才疏学浅,讲得不好的地方还望施主们海涵,阿弥陀佛。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身,

    一切我今皆忏悔。

    阿弥陀佛。

    贫僧为各位施主讲解“佛法与人的关系”,阿弥陀佛!”

    各位施主,你们是否知晓佛教修持的根本中心是戒定会三学?生活禅既要体现戒律的精神,也要体现禅定的精神、智慧的精神。如果一个法门不能够如实反映 戒定慧三学,那这个法门就有问题。如果一个法门的内涵离开了戒 定 慧 三学。那这个法门更是有问题。

    生活禅是一个包括佛教戒定慧三学在内的最严肃的佛法内涵最圆满的概括。

    牛帅老人家强调:“生活禅是一个包括佛教界定慧三学在内最严肃的佛法内涵最圆满的概括!”

    生活禅,简单来说是不能离开生活来修禅的。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个问题,就今天的众生之人而言,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一个没有修行的人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是一种迷失的生活,是一种分裂的心态。既然是一种分裂的心态,那是不是就会变得没有约束?所以贫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心之无缚,焉能顿悟。

    然而, 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以戒为基础。戒有止恶的一面,也有行善的一面。从止恶的一面来讲,在戒律上叫做止持;从行善的一面讲,在戒律上叫作持。

    也就是说,止恶行善是佛教道德的基础。也是佛之戒律的根本出发点。没有接触佛教的人,很难真正理解止恶行善的意义。 所以从道德生活来说,我们需要生活在禅定中,生活在禅悦中,才能有非常充实的道德生活。从社会生活来说,社会生活主要指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他这一生世生命还存在的时候,即使住在深山老林里,也会有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既然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社会生活,也就是人际关系。

    佛教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就是四舍法。四舍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根据佛教讲的四舍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就有了一个准则。除了道德生活之外,作为在家佛教徒,也还有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佛教并不主张人们完全抛弃人世间家庭生活或感情生活。佛家以慈悲为怀,这就是为什么佛教也要提倡家庭生活。佛教根据不同的戒律层次,规定了不同层次的戒条。作为在家佛教徒,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与感情生活也要根据戒律的基本原则。

    在家佛教徒应该以五戒为生活的根本原则。当然还有进一步的收持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各位施主是否明白?

    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不杀生世人,不偷盗是意,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止。

    佛陀慈悲怜悯在家弟子,重让他们能够过得清净斋戒生活。又能够适应在家普通人生活的特点,所以特别制定了家修行人的斋戒,就是八关斋戒。这个八字是指的八条严格戒律。

    五戒实际上就是在家佛教徒处理好家庭生活与感情生活的基础,也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不仅如此,五戒也是维持整个社会道德秩序的基本原则。当然,作为佛教徒最重要的还有我们的修行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信仰生活。

    不论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的男女居士,都应把信仰当作一种生活来体验,认真地贯彻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去。

    请各位施主们好生领悟这句话,行善者不分大小,顺心者皆为菩提。阿弥陀佛!

    各位施主,你们是不是经常会有疑问,我跟佛有什么关系?也时常会有人问这个问题。

    佛法与你是什么关系?是否如此?

    疯道士答:“是!”

    事实上,学习佛法的人,或甚至自诩为“修行者”的人,应该会经常问自己的这个问题。

    单就问题本身来说,可以归纳为2种关系,也就是合一或分离的关系。

    佛法与你合一的关系,也就是你的思维和观点,完全与法是一致的。佛法所阐述的道理与见地,就是你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这种合一的关系,唯有圣者方能企及。

    至于第二种佛法与自己为分离的关系中,最大程度的分离是和佛法没有关系,也就是对佛法完全没有兴趣,这一类的人并不是问这个问题的对象。

    在和佛法完全没有关系以及已达合一关系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真正需要思考此问题的,是居于这个区间的绝大多数人。

    从把佛法当成学问知识,当成自我麻醉剂,当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