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时间里,大明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先是通政司发布的大明新报,已然普及到了百姓民间,就连乡野里面的老百姓也喜欢聚集在一起讨论这大明新报的内容,尤其朝廷还时不时地在上面刊登一些花边新闻,比如某个小侯爷为某位秦淮名妓一掷千金,再比如某位侍郎家的千金竟然喜欢上了一个穷苦书生……
这些花边新闻,可谓是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辛勤耕作之余,也能够多一些谈资。
此外,大明最大的变化,无疑就是粮食产量了。
在解缙等科学门徒的努力之下,土豆、玉米、大豆辣椒等高产作物都已经全面普及,寻常百姓只要辛勤劳作,现在基本上都能够吃饱肚子,甚至缴纳完赋税外,还能有不少盈余,不必再像之前那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而且,朝廷全麻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所有赋税全部合为一体,老百姓再也不必缴纳那些地方官员设置的苛捐杂税,一旦出现这种状况,老百姓甚至可以去地方通政司衙门检举揭发。
倘若这地方通政司与地方官府勾结,那他们还可以直接去地方都察院,甚至越级前往州府,这天下间总有他们申冤的地方。
正因为朝廷推出的这一系列新政,大明百姓时至今日,过上了更为安稳富裕的生活。
他们此刻手中的大明新报,赫然刊登着一个大消息。
鞑靼彻底打崩了瓦剌,而瓦剌走投无路之下,做出了与当年鞑靼一样的选择,那就是彻底投靠大明,成为大明王朝的藩属部落,并且瓦剌大首领脱欢不日即将进京,亲自朝见大明永乐皇帝陛下!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已经于三年之前正式迁都北京,而南京作为留都,依旧设置有六部百司等机要部门,负责南直隶一切事务。
在百姓士子的议论之中,脱欢跟随着瓦刺的使臣队伍从宁夏城开始出发,一路向东行走。
蒙古人行走的路线基本上就在边墙的内线,由各个边镇的边军轮流护送。
从宁夏卫一路经过榆林卫、绥德州,然后在府谷县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布政使司,过朔州、大同、宣府从居庸关进入京畿之地。
这些蒙古人一路行来路过的都是边鄙之地,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都属于军户屯田的区域,并无多少民户。
脱欢发现这些地方的百姓贫苦异常,都没有瓦剌牧奴生活的好,心中不禁怀疑,这就是号称天朝的大明吗?
不都说大明境内百姓富足,怎么自己看到的与听说的不一样呢?
年轻的脱欢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如此贫穷衰弱的大明,为何却能养得起那么大规模的军队,还能有那种比弓箭厉害的多的火器。
直到进入居庸关,来到京城近郊脱欢才发现原来这里才是大明的富裕之地。
京畿之地密集的村镇,连绵不绝的田地,到处都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进入宣府之后,陪同脱欢的官员换成了对外交往司主事周忱。
因为国家银行计划的成功,周忱也一跃成为户部炙手可热的人物,深受皇帝陛下的器重,甚至就连夏原吉都直言,周忱将会是他的接班人。
周忱从现在开始不但要一直陪同着瓦剌使节团队,接下来的互市谈判也是由他全权负责。
这个时候的脱欢还不是多年之后那个横扫草原振兴瓦剌的蒙古枭雄,毕竟是个年轻人,看到京畿之地的繁华,指着官道两旁的村庄不禁问周忱道:“周主事,大明这样地方多吗?”
周忱摇摇头说道:“也就京畿之地好一点,其他地方跟你一路看到的景象差不多,百姓都是艰难求活。大明委实是难啊!”
脱欢心里就是一动,若是大明都是如此的穷困,瓦剌想要多要一点儿好处恐怕不容易啊!
其实周忱早就得到了皇帝的交待,不要向这些蛮子展现大明的富有,而是要展现大明的贫穷,让这些蛮子感觉打劫大明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这也是让使者一行人沿着边墙东行的原因之一,这些地方都是未来瓦剌有可能袭边的地方,大明一方面展示的是百姓的贫穷,另一方面又向瓦刺使者展示明军的兵锋之利。
这些使者回到瓦刺自然会向脱欢禀报在大明的所见所闻,当脱欢听说大明的边墙之地比瓦刺还穷的时候,而且军队还十分的彪悍,脱欢就会去琢磨打劫大明的边墙到底值不值得。
当脱欢看到了京城高大宏伟的城墙,彻底被震撼住了,这样一座雄城要多少人才能攻破?
就是把瓦刺所有的青壮勇士都拉出来也未必能够攻上城墙,大明只要守住这座大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与京城相比,一路行来看到的那些城池都是乡下土财主的大院,就算是大同宣府这样的边镇雄城与京城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绕着城墙走了大半圈,从丽正门进入京城,将脱欢一行蒙古人安置在鸿胪寺理藩院内,周忱进宫去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