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
九月底。
夹杂着些许凉意的秋风不期而至,也昭示着新一轮的寒冬就在不久的将来,迎面而来。
没有人知道今年的寒冬又将是怎样的。
更没有人知道,这该死的老爷愿不愿意放大家一马。
当略带寒意的秋风吹来之时,大家都不由自主的担忧了起来。
连年的雪灾,着实让他们吃够了苦头。
若是还和往年一样,不是这个冬能不能熬过去的问题,而是来年又该如何?
老百姓嘛,担忧的就是生计问题。
与他们不一样的则是李承乾。
李承乾其实不担心如何过冬,甚至来年如何应对他都不担忧。
相反,他还希望今年的雪更大一些,越大越好!
这样吐谷浑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甚至面临更大的损失。
反正他大明王廷是做好了充足准备的。
他担心啥?
相对慕容伏允,他的压力要太多了。
如今大明王廷就三十来万人口,牛羊牲畜几乎死绝了。
反观慕容伏允,他的压力多大啊!
简单来,李承乾就一个心思,死道友不死贫道。
真要让慕容伏允恢复了元气,定然会想办法收复赤水源,这是必然的。
而也就是在立冬的前几,李承乾找来了伊原锡。
“伊尚书,各城的进度如何?”李承乾问道。
伊原锡抬头道:“回殿下,各城的施工目标都已经提前达成。
毕竟在我们工地做工能养家糊口,除了那些壮年的汉子,就算是那些女人孩子也是积极的参与了进来,大家都担心这个冬不好过,所以有多积攒一些粮食的机会,大家都不愿意错过。
就连铁勒部的族人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整个大明王廷几乎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而且,各军将士也在这场大建设之中,出了很多力。
预计在第一场大雪来临之前,大明十五城的基础轮廓可以全部竣工。
当然,城内的房屋营造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起这个,伊原锡就有些骄傲。
大明十五城,几乎都是出自他手,当十五城彻底竣工之时,他也算功成名就,注定是要流传千古的。
李承乾点零头,对于这样的进度,他不奇怪。
当几十万人,万众一心的奔着同一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那成果必然是显着的。
而且,这年头的人实诚,生怕自己的干的活对不起他拿的那些粮食,一个个也是拼了命的在干。
当然,话也不能这么,他们之所以干活实诚,到底还是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
毕竟,如今的草原上,也就李承乾愿意给他们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计,谁又敢不珍惜呢?
聊了两句,李承乾又将普西偌喊来了。
“普尚书,如今户部的粮食还剩多少?”李承乾问道。
普西偌闻言,笑道:“回殿下,近期因为和西突厥还有苏毗、浇河郡及吐谷浑诸部的贸易,户部在各城的长明粮铺都有至少两万石粮食的屯粮,在日月山更是有超过二十万石的粮食储备。
而随着贸易的持续性,粮食的储备只会越来越多。
哪怕到来年开春,整个大明王廷都无粮食之忧。”
李承乾点零头。
只要不出现粮食危机,大明王廷就乱不起来。
没办法,这年头的老百姓要求就这么低,能吃饱肚子即可。
只要让他们吃饱肚子,那你这个君主就一定算得上个明君。
至少在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心里,就是如此。
“这个冬,你们觉得会有雪灾么?”李承乾问道。
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其实他也有些纠结。
他的确希望来一场雪灾彻底摧毁吐谷浑的复苏,但那终究是灾啊,谁由能控制住了?
到这个,伊原锡和普西偌都摇了摇头。
“殿下,这个不好。”伊原锡道,“不过微臣觉得,今年就算有雪灾,应该也没有往年那么严重。”
他这是经验之谈,但也是事实。
历史上,吐谷浑的连年雪灾也是在今年开始慢慢好转的。
听他这么,李承乾点零头,道:“不管今年到底是个什么行情,但该做的准备不能松懈。
普尚书,你回头去统计一下,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御寒物资,包括回风炉、手套、披风这些,现有多少,每日产出又有多少。
伊尚书,伱也得去统计一下,我们的煤炭开采了多少,每日可开采多少。
对于这些细节,我们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就算遇到比往年更加严重的雪灾,我们也要做到有绝对的把握带领大明王廷的子民熬过去,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