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两者都是高危职业,纯属地狱级难度。
所以,李治考虑再三,目前来,最适合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媚娘!
可是他不知道,原本被宋真拨乱反正的历史,命阅齿轮又开始悄悄转动起来。
......
武媚娘想为太子找个老师的提议被李治一票否决了。
还是那句话,他不想看到太子有出息,免得日后把自己赶下台。
哪怕是找,也不能找宋真!
宋真如今的势力有多大,李治是心知肚明的,你让太子跟这种人接触,不是嫌我死得不够快吗?
当然,李治虽然看到宋真隐隐约约有成为长孙无忌二代的苗头,但是他没有制止。
原因是这子有边界感,知道自己的权力滔,所以选择主动远离朝廷中心。
一年时间,有半年没见过他的,不是去打仗,就是去外地探案。
而且表现得十分咸鱼,从无越界之心。
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你让他往东走,他绝对不会往西走。
你让他做事,他肯定会办得漂漂亮亮的。
宋真从无拉帮结派之心,都是别人拜于他的人格魅力之下。
即便走后门,也是适可而止。
对于这种臣子,哪个皇帝不放心呢?
主要是现在李治没有真正需要宋真,如果到了想用又不得用的时候,他估计会被气得半死。
......
陛下今日不上朝,让文武百官们人心惶惶,生怕他出事。
可是现在陛下才三十六岁啊,正值壮年,意气风发的时候。
大家都不想看到这个局面,所以纷纷向太医署打探消息,得知陛下无大碍,只是劳累过度而已。
然而,宋真却知道,这不是一个病,可惜他不是医学生,对此毫无办法。
假如他有系统的话,必须要给李治买一个长寿丹药。
他在朝廷工作五年时间,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这个皇帝到底做得好不好。
网上经常有言论,李治只不过是继承了唐太宗丰厚的政治遗产,换个人来做都能比他好。
假如啊,我假如,假如武媚娘不是武则,她只是则皇后,后人对李治的评价,会不会直接比肩他爹李世民?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李治做的最错误的一件事,便是将政治权力移交到武则手上,以至于他的所有功绩都被埋没。
包括编纂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造成深远影响,后面的宋律、明律、清律都以唐律为模板。
军事上,北平突厥,东平高句丽,西域派苏定方等将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达成唐朝时期最大国土面积版图。
经济上,成立了常平署机构,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买低,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李治下达的控制物价的政策后来沿用整个唐朝。
文化上,重建科举制度,更多的通过科举制启用官员,参加科举和中举的人数迅速增多。让中举之人真正的走进高级官僚机构,在高宗时期,好几个宰相都有功名,虽然当时入誓主要途径还是内举,好歹是一个进步。
不是在洗白李治,抛开武则不谈,客观来讲以上成就,但凡换个皇后,他都会被后人称之为一代明君,可能不亚于他爹李世民的评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以从《新唐书》的编纂开始起。
《旧唐书》评价李治:“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新唐书》评价:“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下,贻祸邦家。”
由此可以看出,史书是具有主观性的。
《旧唐书》好歹认可李治前面是贤德之才,而《新唐书》直接全盘否定了他的一切功绩,将论述重心放在其生活作风上,认为如果不是他为色所迷,岂会造就武则这个千古祸害?
倘若李治真的昏庸无能,怎么能成功继承王位?怎么从外戚大臣手里夺回权力?又怎么能压制唯一女帝几十年?
不少人蒙冤惨死,史书中写的,都是武媚娘暗中作祟,都是她干的!
与我这个皇帝何干?这是女饶报复心所为。
然而,如果没有李治的默许,她又怎么成功?
换个角度想,李治何尝不是利用武媚娘,让她为自己背黑锅?
永徽三年的房遗爱谋反案,显庆二年的来济、韩瑗与褚遂良谋反案,显庆四年的长孙无忌谋反案......
不难看出,在上面的政治大案中,高阳公主和吴王李恪是长孙无忌搞死的,褚遂良等人是李义府和许敬宗搞走的,长孙无忌是武媚娘搞死的。
李治呢?不粘锅。反而营造出一副仁爱的形象。
实话,如果没有他这个皇帝助力,那些事情能成?
不会真以为唐高宗是个傻白甜,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