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末世沧桑路 > 第187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第187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1/2)

    张云龙用头盔自带的观瞄系统扫视了一圈前方的夜之族军队,发现距离防线最近的尸群也超过了三公里。

    虽然重型狙击步枪和直射火炮都能够到,但火力密度和精度都不太好,即使开火也是浪费弹药。

    看来那只死神经过多次战场的洗礼,已经充分了解了人类武器的性能,这一点张云龙并感到不意外。

    要是那只死神这么好对付,早就在之前的几次战斗中将它击杀了,也不会让这个王八蛋蹦跶这么久!

    张云龙跳下碉堡,和不远处正在熟悉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的王琨招呼了一声,让他带人把南山小队负责的阵地上所有的无后坐力炮都检查一遍,开战的时候每门炮都往尸群里先搂两炮。

    这玩意虽然看上去成色还行,但已经在战备库里放了几十年了,一个个都比张云龙还老,虽然号称能打七公里,但性能靠不靠谱还两说,到时候打起来万一掉链子就麻烦了。

    张云龙又转进了简易碉堡里,和负责三挺89式重机枪的朱和森询问了弹药情况,让他带好几名小队里的普通战士,然后就跳出了掩体,向停在几十米外的车队走去,他准备再确认一下车载防御武器,到时候撤退的时候可能会用到。

    为了加强阵地上的火力密度,南山小队的三辆步战车和重型装甲突击车直接横着停在了阵地后面的公路上。

    因为有路基和车辆本身的高度,火线比相对低矮的阵地高了两三米,车队从后面开火,并不会影响阵地上的战士行动。

    有了三辆19步战车上的30毫米机关炮和四联火箭弹发射器,再加上重型装甲突击车上的武器站和两组107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可以极大增强南山小队所负责防线上的火力。

    因为二道防线同样很长,而且没了一道防线上的地利优势,基本上大部分防线都是连在一起的,这让驻守在防线上的部队压力剧增,基本上都是一个连队要负责至少500米的阵地,这可不是一道防线上那种炮兵支援管够的富裕仗。

    当时为了给后面的防线建设抢出时间,炮兵部队下了血本,而且那时候丧尸的军团还在从不同方向分头进攻,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但是现在没了地形优势,二道防线都是大平原地带,后面的炮兵部队也需要节省弹药,而尸群却已经陆续集结汇合成了更大的军团,其防御难度可想而知!

    而南山小队只有不到40人,同样被分配了200多米的阵地,因为小队人少,所以三辆步战车的车组成员全被拉到了阵地上,只有车长留在车上负责操作机炮和火箭弹发射器。

    重型装甲突击车上也只留了吴宇和陈楷负责火箭弹发射和武器站操作,剩下的三十多人全部在阵地上,可是即使这样,除了留在碉堡里的重机枪组和负责反坦克炮的炮组外,防线上每一百米连15人都没有……

    每个人相隔六七米,而且至少要负责两三个战位,每两个人负责一门无后坐力炮或重机枪,需要放炮的时候还要放下手里的24式步枪去操炮。

    张云龙也知道自己的人少,虽然都是特战队员,但个人的战斗力再强,放在这种正面战场上也白搭,决定胜败的也不是技战术,而是纯粹的火力!

    为了加强火力密度,张云龙下了血本,把步战车里的火箭筒和重机枪全部搬了出来,就连留在重型装甲突击车里的家底都掏了出来。

    除了碉堡里原配的三挺89式重机枪外,整条防线上放置了整整十二挺171重机枪!而且这还不算几个力量型强化战士自带的单兵重机枪!

    张云龙打定了主意,人员不够就火力凑,他们这条防线是尸群的主攻方向,压力肯定是最大的,不然上级也不会把这边交给南山小队。

    把宝贵的特战小队当成普通装甲兵填线,看来首都基地市的兵力真的不够了,所以张云龙也没打算等待支援,这条阵地就是南山小队的,他们守得住得守,守不住还得守!

    除非上级命令他们撤退,不然丧尸军团要想穿过防线,就从他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张云龙让静静显示了一下战甲状态,发现除了两个甲片受损外,战甲一切正常,电力模块还剩下97%,看来头盔智能系统和战甲电路系统的优化做得不错。

    而且电力模块的电容量也蛮大的,或许再发展几年,就能满足有源机械外骨骼的实战需求了。

    把脑子里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放在一边,张云龙回到阵地上摆弄起了自己负责的那门无后坐力炮,这玩意虽然老,但操作比较简单,虽然没有用过,但张云龙熟悉了一下,靠着强大的力量和反应速度,很快就能独自操作了。

    无后坐力炮虽然射速比他的单兵重机枪和榴弹枪要慢许多,但是胜在威力大,一发炮弹打过去,可以直接掀飞一片丧尸。

    张云龙在自己的战位上码了十几箱炮弹,他打算开战后先把这些炮弹干光,然后再用榴弹枪和重机枪作为支援火力在整条防线上游走。

    战斗前的压抑气氛似乎让整片空气都凝固了,今天的天气并不好,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