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无际的沉重黑暗之中,李恒同样走在那条通往真理的无尽道路上。
“只有彼岸才能对抗彼岸”,这句话被用于形容彼岸意的强大。
只有无穷才能影响无穷,掌握了无穷领域的力量,才能跨越无穷的层级,抵达真正的现在节点。
这无限绵延的真实界结构本就是为他定做的,其他人根本没可能来到这里。
只要他想,他应当可以略过一切过程,直接触碰到那个层次。
但是…
“路被堵住了。”
“有个东西挡住了我的路,阻止我真正踏入无穷领域。”
“不是季鸿干的。明白了,是林离,这货掉线了好几百章,原来在这里等着我。”
既然进不去,那就先搞定生命5.0。
一丝光芒在黑暗中亮起,一支铅笔在记事本上缓缓书写。
在这片黑暗寂静的世界中,连他自己的身体都在黑暗中溶解,仅有他眼中的纸与笔还有些微光芒。
……
人类有强烈的意愿,去试图从一个或极少的起源来了解万物。
所谓统一,就是使事物简单化,从多变少,由少归一,便谓之统一。
在这种意愿的驱使之下,物理理论始终循环发展:发现,统一,更多的发现,更大的统一。
第一次物理革命是力学革命。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空与大地、星辰与尘土统一在同一个框架郑
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下,空间与时间是互不关联的、绝对的,被称为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
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所有物质都满足牛顿运动定律,力的相互作用是瞬时传递的。
这个时代人类认为光的本质是微粒,光子在空间中的运动与尘土没有差别。
第二次物理革命是电磁学革命。
麦克斯韦理论统一羚和磁,揭露了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
这一理论真正的精髓在于发现新的物质形式,波动型物质,电磁波。
这种波动型物质的运动由麦克斯韦方程支配,这与受牛顿方程F= ma支配的粒子型物质有很大不同。
因此,牛顿理论描述万物的感觉是错误的,光不是粒子。
与粒子型物质不同,新型的波动型物质与电磁相互作用紧密相连。
电磁相互作用可被看作是这种新发现的波动型物质所引起的效应。
牛顿的经典力学遵循伽利略变换,这一变换的核心是假设空间与时间都是绝对的。
麦克斯韦方程则不同,它遵循洛伦兹变换,这一变换的核心是假设光速是绝对的。
因此这两个理论是不兼容的。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在所有的坐标加下光速相同,否定了绝对空间的存在。
这就意味着伽利略变换是错误的,牛顿建立在绝对空间和时间假设下的经典力学也是错误的。
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人类来到邻三次物理革命,相对论革命。
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修改了经典力学,发展了狭义相对论。
此后更进一步,通过等效原理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统一,引力可以被视为时空扭曲的几何效应。
地球历史上爱丁顿通过观测日全食下星光偏转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
在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下,星光同样会发生偏转。
但这种偏转的本质是认为光是粒子,光的偏转与石头受到地心引力下落相同。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广义相对论计算下,时间与空间都被太阳的质量扭曲,因此星光偏转的角度会高出一倍。
爱因斯坦发现邻二种波动型物质,引力波。
电磁相互作用与电磁波、引力相互作用与引力波,两者都与几何形状有联系。
自然而然的,人类想要通过几何将这两种相互作用统一。
于是卡鲁扎-克莱因理论诞生了。
通过增加一个空间维度,在五维时空中将引力与电磁力统一。
两种相互作用均可被理解为时空扭曲,波动型物质与时空的几何结构是联系在一起的。
看起来理论物理学只剩下了最后一点问题,可惜乌云下掩藏的深渊打碎了这个乐观的想法。
第四次物理革命,量子革命。
微观世界的实验发现,不仅牛顿理论是不正确的,甚至其相对论型修改也是不正确的。
通过极尺度物体的实验,人类发现粒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粒子,它们同时也表现出波动的性质。
电子具有波动性,光波具有粒子性。
因此,物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同时既是波也是粒子。
粒子型物质的牛顿理论和波动型物质的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理论均无法成为物质的正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