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皇帝不怕远征近战,也不怕朝堂惩贪治腐,他最为难的就是如何平衡关系。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不是是非不分而是不能太较真,尤其是涉及到感情的事情,哪有什么黑与白?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灰色地带。
人生最高明的交际手段就是和稀泥,说起来像是没有难度,其实是难度最大的,稀泥和得下去说明还有转圜的余地,一旦到了稀泥和不下去的时候,那就是必须要拿出立场的时候。
此时的李世民面上是淡定从容,站在大明宫的最高处,俯瞰着整座长安城,随风轻飘的衣袂无意中渗透出人间帝王的霸气。
身边陪驾的是大唐第一外戚,官拜大司徒、威压满朝文武的长孙无忌。
李世民背负着双手,微微昂着头,长孙无忌指着城中棋盘一样规整的街道,郎舅两个谈笑风生。
成年人谁还不是咬着牙地撑起微笑的表情?哪怕他是人间帝王,哪怕他是凌烟阁第一人,都一样的心如刀绞而面如春风。
李世民不用猜测,他很清楚这一次是他的好大儿李承乾朝长孙无忌出了手,他是真的没想到李承乾会把刀挥向他的亲舅舅。
李世民并没有责怪李承乾的意思,他在暗暗地检讨,检讨自己当初是不是对李承乾关心的太少了?
在李世民的认知里,没有人比长孙无忌对李承乾更好,包括他这个当爹的,都远远不如长孙无忌这个舅舅在李承乾身上付出的多。
李承乾有可能恨任何人,绝对没有可能会恨长孙无忌,李承乾犯过的错数不清。www..cc
长孙无忌就跟在他后面给他擦屁股,替他遮、替他瞒、替他争,在他身上耗尽了心血,费尽了力,就换来他的挥刀相向?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相信李承乾不是一个没良心的孩子,他要是恨一个人不可能是没理由的,一定是有太多事是自己不知道的。
现在回想李承乾谋反失败被囚于宫中的时节,长孙无忌口口声声咬定是李泰谋嫡才把李承乾给逼到了绝路上。
自己也曾亲自去问过李承乾,那时李承乾说李泰不曾谋嫡,倒是长孙无忌常干涉东宫政令。
当时李世民也没多想,李承乾也没有半点心思放在正事上,长孙无忌不出手帮他,他的政令必然是乱得一塌糊涂。
李世民觉得长孙无忌做为一个长辈,对李承乾的态度必定有些强势。
李承乾不能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是正常的,谁没年轻过?谁没有过不想被管教、不想被束缚的叛逆?
如今想来应该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的唐直可不是从前的李承乾了,他不再是个孩子,他比谁都知道好歹,他能向长孙无忌索命,这已经不是怨而是仇了。
想想当初在两仪殿,李泰把长孙皇后搬出来明示长孙无忌给李承乾求个情,长孙无忌一个字都没替李承乾说,反而往坑里推了李承乾一把。
当时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失望过,但也深刻地理解,毕竟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替李承乾开口,何况长孙无忌?
现在回头再去想,李泰怎么敢去找来济求情呢?李泰不知道他要背上多大的风险吗?
当时被审的人虽然是李承乾和李佑,但是真正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人绝对是李泰,对他来说那是最敏感的时期,所有人都盯着他,他一步行差踏错就将跌入万丈深渊。
他要进,就是进一步成为太子;他要退,就不是退一步,做不成太子就保不住亲王,不是被贬出京就是被软禁在宫中。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冒着天大的风险救了李承乾一命,万里江山与一生富贵在他心里都不如亲情重要。
长孙无忌替李承乾求情最多被降级罢官,不可能危及到他的生命,而且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官复原职,这是谁都心知肚明的事。
当时李世民想救儿子,缺的就是一个台阶,他这个舅舅就不肯替外甥铺这条生路。
长孙无忌是真的对李承乾好吗?他对李承乾所有的好,都基于李承乾是太子的前提之下,那么他就只是对太子好。
可是青雀做了太子,也没见长孙无忌对他多好,可见他只对听话好摆布的太子好。
他不是想辅佐高明,是想控制高明,他需要的不是意气风发的太子,是乖巧听话的傀儡。
李世民紧了紧身上的披风,无奈在他的眼角悄悄地又画下一道皱纹,他脸上露出些许的疲惫,声音略显沙哑地说了句:“辅机,一转眼你我都老了,看你这次回来,白发又添了不少。”
“是啊,日月轮转,哪有不老的人?”长孙无忌微笑话锋一转,说道:“老有什么不好?苍松更能耐岁寒,老骥伏枥尚有千里之志,何况人乎?”
李世民知道他这是在敲打自己,又在提退位诏书的事,李世民就装作听不懂,也不理会他。
夜色越来越浓,陈文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