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末世灾变:我的熟练度面板 > 第四百零一章 拿下他!

第四百零一章 拿下他!(2/3)

士兵的体力训练主要是负重训练和摔跤训练。

    因为士兵作战时要身穿甲胄佩戴武器,这时的负重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宋代则是东国古代士兵负重最大的朝代,根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记载,宋朝的甲胄步兵的平均负重就要达到32公斤,所以日常的负重训练并不可少。

    而摔跤自古以来就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不过元代以后,摔跤禁止在民间举行,而变成了军中的一种比试项目,到了屎清代,军中摔跤的风气发展尤甚,在八旗军队中,则经常“分左右翼,令其决胜负,负者罚牛羊”。

    在古代的武举考试中,射箭、马枪、负重、摔跤等都是主要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几种训练项目在世人判断一个人的战斗力中有多么大的作用。

    紧跟着就是队列阵法,在冷兵器起主导作用的作战时代,则需要通过阵法来突出作战力量,而不同的阵法有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在战争中要实现协同作战与统一指挥,阵法就是实现这个的主力军。

    古代作战的基本阵法队形主要有方阵、圆阵、数阵、雁形阵和疏阵等,在古代士兵的训练中,排演训练队形阵法则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对队列阵法的训练,在真正的作战中才能团结协作,接受统一的指挥。

    而至于为什么相比于国外的士兵训练来说,我们更重视耐力训练呢?

    其实下面三个原因可以解释清楚。

    1.缺乏对力量训练科学训练方式对于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训练结果的不同,一个重视力量的提升,一个则重视耐力的提高。而想进行肌肉的力量训练,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个人的肌肉承受力不同,所以因对其做出专门的训练方式,而且还要配套补充相应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这对于艰苦的古代军营生活是很难做到的。

    况且在古代时很少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这个说法,而军队的训练方法都是继承前代,又结合当代的武器发展或者作战需求来实践的,况且古人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才会缺少对力量训练的要求。

    2.古代作战对耐力的需求大在古代的战场中,作战时间是一个不能保证的因素,少则几个时辰,多则几年,虽然实际上两军交战时间可能不长,重点是在于前期的训练与准备,这种时候士兵是很辛苦的,又加上在封建社会早期的冷兵器时代,作战兵器的战斗力普遍不高,这时候长时间作战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耐力训练的好处就是增强士兵的体质,提高士兵对抗疲劳的能力,防止过度疲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战场中,对士兵的耐力需求更大。

    3.受兵制不同的影响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因为时势的不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兵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直都有闲时为兵,忙时为农的农兵结合兵制,例如武则天时期的团结兵制、宋代的农兵制和募兵制等。

    这样的兵制有两个不利因素。

    首先训练有间歇性,仅仅在一段时间(当兵的时候)得到训练,训练有时效性,不利于训练成果的巩固。其次是募兵制招募的大都是流民与老弱残兵,士兵素质不能保证。

    而力量训练都是要在一定的耐力训练上进行的,这时候连耐力训练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效性,更别说力量训练了。

    所以说由于受古代兵制和士兵素质等因素影响,又加上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为了应对作战需求,耐力训练要比力量训练更有效果。

    而现代士兵的训练则主要体现在服从性,体能训练,器械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

    总体上也是差不多的。

    李明知道缺点的情况下,自然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他人虽然不在这里,但是有四个追随者在,这七天时间对这三百个士兵的情况已经做到了心里有数。

    幸好的是,由于李明之前立下的功劳,他在整个军队之中如今都已经非常有名,而且这一次战斗又是皇帝特许安排的,想要带给匈奴危机感,挑选的士兵素质也很好,并没有出现不听命令阳奉阴违等情况。

    因此,李明对这个军队掌控的还算好上手,而这也加快了他总体的对士兵的训练进程。

    再接下来,就是加强服从性训练,和科学的食物营养搭配作息训练规律,与力量增强训练,增强每个士兵的挥击能力。

    幸好的是,大乾地大物博,并不缺食物,且当代皇帝有心功业,对士兵的营养供应的很充分。

    而这,也是大乾部队战斗力保证的基础,毕竟士兵营养充分,武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战斗自然而然的就高了。

    还有一点关键的是……军饷充足。

    “接下来的十三天,我们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那么优哉游哉的训练了,从今天开始,全都按照这张新的训练计划来!”

    李明取出来一张最适应人体的训练方式交给赵秀手上,轻声开口,随后就大手一挥,不再耽误时间,亲自带着这群士兵开始在原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