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大明末年:朕崇祯皇帝朱由检 > 第373章 绝对不让步

第373章 绝对不让步(1/2)

    果然工部这两个郎中还没有说完就遭遇了大明党的集体反对。

    想要平白无故的让出浙江是不可能的。

    老巢能给你吗。

    让你们新学管理这里,还不得东林坏完了。

    朝堂之上,骂战从上朝干到了下朝。

    局面甚至连朱由检都掌控不住了。

    甚至有大明党成员直接骂起了皇帝,说他不信任大臣,把文武百官分成两党。

    朱由检听了也没生气。

    因为自己也继承了原来的崇祯性格。

    那就是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适合做一名大检察长。

    现崇祯的性格非常典型,堪称不合格领导人的样板。

    这一切的原因崇祯的原生家庭不好,母亲早死,父亲不闻不问,哥哥是个混混,自个儿常常受阉党太监欺负,打小就缺乏安全感,对人有很强的戒备心,自卑又敏感。

    儿时的特殊境遇,塑造了崇祯刻薄的性格。

    崇祯轻易不相信别人,可要是谁做出了承诺,取得了他的信任,一旦日后没有履行,他就要你因为辜负他的信任付出惨重代价。

    崇祯非常痛恨被欺骗,偏偏洞察力又很强。他常常抓住别人说话的漏洞,挑大庭广众的时刻将对方揭穿,一点面子和余地都不留,做事很绝。

    崇祯对自己要求很高,非常勤政,这倒是没什么问题。可他偏把对自己的要求,也套在别人身上,总是用高标准要求大臣,搞得大臣们动辄得咎,不管怎么做都不满意。

    崇祯极害怕被人指责。如果有什么事情办砸了,他绝对不会站出来说“我负领导责任”,而一定要把责任推给下面的大臣,让自己落得一身清白。

    崇祯的这种性格,让他成为一个非常难伺候的领导。

    他既要用你,却又不信任你,你不听他的话不行,但是听了他的话办砸了,又要给他背锅。

    崇祯的领导风格,让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怠政、懒政的气氛,大臣们心照不宣:与其多做多错,不如不做不错。

    因为做了是错,说了也是错。

    明朝中后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官和皇权的斗争。

    因为文官势力庞大,所以皇帝不得不培植宦官,与文官抗衡。

    永乐之后所有皇帝里,除了嘉靖以极强的魄力和高超的手段,通过“大礼议事件”将文官集团压制得服服帖帖外,其他皇帝大多处于下风。

    崇祯也不例外。

    崇祯是个楞头小伙,对权术一窍不通,也不像清朝皇子们受过系统的教育。

    上台之后,仅凭一腔热血,就把和文官对立的阉党扫得一干二净,让自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面对女真人屡屡犯关,崇祯一度内心想议和,但又怕悠悠之口,于是偷偷找大臣和女真人谈条件,不料事情泄露,崇祯绝口否认自己知情,迅速杀掉大臣灭口。

    臣下给皇帝当替罪羊,并不是稀奇的事,但皇帝也要适可而止,如果所有错误都让下属用生命去背锅,那就没人肯给你干活儿了。

    但崇祯偏偏就缺乏驾驭管理的技术,取得功劳是自己决策有方,出了岔子就由大臣认罪,什么黑锅都由臣下去背,绝不肯承认自己有错。目睹袁崇焕被凌迟后,文官们的心算是寒透了。

    1644年4月,李自成大军都已经把京师给围起来了,生死关头,崇祯想认怂,但不肯落个投降派的名声,想要大臣们主动提。他找来内阁首辅魏藻德,问应该怎么办。魏藻德知道皇帝的套路,一声不吭,不肯背锅,气得崇祯一把推倒龙椅。

    崇祯死活都不肯承担责任,留下一句“群臣误我”,吊死去了。

    三百多年过去了,崇祯式的管理风格从未退场。

    当领导者让下属心灰意冷,其个人能力又不足以带领团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时,众叛亲离就成了必然到来的事。

    崇祯不适合做领导者,倒是很适合做一名人民检察官。

    朱由检对比了清朝清文宗咸丰皇帝。

    知在同一处境的清文宗咸丰帝,就有本事让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自觉自愿为清朝捐款2000万两白银以上。

    即使在石达开大破曾国藩的湖口之战当年,江西和安徽还向清朝捐款360万两白银。

    为什么我说这是真正的自愿?

    是因为咸丰帝拿出了“增加乡试名额”来和各省士绅交换。

    每省捐款达10万两白银,增加一次性乡试中举名额1位;每个省捐款达30万,则永久性增加乡试中举名额1位。(每个省最多永久增加10名中举名额)

    清朝凭借此政策,仅四川一省就捐款2090万两白银。

    仅仅这一项,清朝在全国就获得了1.07亿两白银。

    这不比加增三饷强得多?

    再说了都末年了还在乎那些个名额干什么。

    等到天下大定,再重新找个理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