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的汉人有钱,但他们一般都是聪明人,不会暴露自己的财富,否则一旦被蒙人瞄上,身家性命难保。
蒙人管辖下,连汉人世侯都是狗都不如,更何况其他汉人。
至于蒙人,从北方金朝和南方宋朝得来的财富委实不少,当中包括了大量的金子、银子和铜钱,但让他们拿出来难过登天。
刘秉忠看出了一点,名义上是皇帝忽必烈建立起元朝,但朝廷中王公贵族自行其是,以本部族利益为重,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是表面的臣服而已。
想让他们拿钱出来购买朝廷战争债券,想都别想,他们会拿钱增强部族实力为自己效力,拿钱去进口南朝的奢侈品给自己享用,但不会拿钱去大量购买战争债券(顶多买一点点)。
由于他们的势力强大,皇帝忽必烈政制必须在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元朝既实现了中原的郡县制,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奴隶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高利贷);贵族世袭(蒙古诸王、汉人世侯)以及人口分等级政策等,真是一言难尽。
除了钱粮让刘秉忠烦心之外,还有另一份情报是间谍代号为“乌鱼”发来的报告让刘秉忠也相当地担忧。
间谍“乌鱼”混得不错,已经打入明朝徐州沛县担任县尉(县公安局长),位置不算高,由于地处明军钱粮转运枢纽的徐州,有机会了解到明军中相当多的情报,虽然不是明军调动和部署的情况,但“乌鱼”发来的情报足以引发刘秉忠的重视。
那就是明军采取了“参谋部”制度,由专业军人指挥军队,不再是文官指挥军队,这让刘秉忠的汗就出来了。
北宋为什么败于金国?在治史的刘秉忠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文抑武”。
此乃宋朝国策,意为在地位上和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
结束五代战乱、平定天下的宋朝,从一开始便埋下了衰亡的祸根:北方的军事威胁和冲击,迫使王朝内部日渐软弱、退让求和,“崇文抑武”的国策造成了尚武精神的逐渐弱化,最终导致亡国之灾。
“宰相须用读书人!”此乃宋太祖赵匡胤所言,他和历代宋帝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宋朝开国后,为了防止军权旁落、武人干政,设置枢密院掌管最高军事决策和机要,正副长官由文臣、武官出身的亲信大臣担任,但多由文官去做,因为枢密院正副长官也是宰相,宰相必须是读书人!
除去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岳飞、韩世忠、刘琦这几个名将由于功劳实在太大,做到了枢密副使,北宋在稳定以后,只有一个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注1)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
之后这些武将出身的枢密使结局都不怎么好,有的死于非命,有的被削权当猪来养,这还算不错的下场。
不仅枢密院高官文人出身,地方军事长官如某某路安抚使、制置使等,亦多是文人出身,这些外行不懂军事,指挥打仗岂能不败!
宋朝武将群体受到士大夫的轻蔑,地位下降,精神状态也呈现一派颓势,打仗都没什么斗志。
而在南方明朝,现在军政由文人负责,军令由参谋部负责,参谋部里人员全部是专业军人构成,参谋部对上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再是文臣来管!
关键在于,该国皇帝本身就是武将出身,他提倡“专业人士完成专业事”,严禁文人对于打仗的干涉,他完全知晓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的人干,不要以为做了大官就真的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好多只会造空气,有味的那种,
据间谍“乌鱼”援引明军军官的话来说皇帝决定主要军政事务,把日常工作委于大将王坚和大臣江万里,自己则终日与亲信大将练功习武,出行打猎,如此一来,明军上行下效,军人们专心打仗和练武,不打仗时就日夜练兵,军中武风炽热,军人们摩拳擦掌,只想着打仗,打胜仗!
如此情形在刘秉忠看来是可怕的,试看今日的北方汉军,没有文官的掣肘,不也是痛宰蒙古人吗!
蒙古人一向骄傲,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了不起,但,多次攻破蒙古首都哈拉和林、血洗哈拉和林的是汉人,阿里不哥等一众蒙古精锐打败的也是汉人!
而北方汉人,却打不过南方汉人,则蒙古人还有什么资格来笑话他们,只怕祸不远矣!
刘秉忠思忖再三,把关于钱粮的间谍“甲鱼”情报秘密地收起来,只向忽必烈呈报了关于参谋部的间谍“乌鱼”情报,他这么做,是担心万一忽必烈也来玩战争债券,想让人交钱那无异于杀人,得罪的人太多,万万不行!
但觉苦闷的刘秉忠他拿来一方墨砚打开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