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证战斗力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每个作战单元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将整体任务拆分成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个次级任务,通过对每一个最小作战单元的实时调度,以敏捷化的指挥方式去规避敌方打击、寻求战果突破。
——
听上去很美。
毕竟,如果能做到成熟的疏散化作战,每一个作战单元的效力都将会被拉到最高,一次战役中打出所有的弹药储备不再是神话,所谓的“火力浪费”则会被降到最低。
美国之前已经被淘汰的“幽灵舰队”计划,就是海军实施疏散化作战、或者他们叫做“分布式作战”的一次尝试。
只不过,那一次的尝试他们更侧重于装备方向,而现在的华夏似乎是在体系上有了突破?
“不可能这次参演的作战单元超过400个,其中有一大部分还是来自卡塔尔、沙特、IRAN的落后装备。”
“他们甚至没有完善的电子系统,更不具备数据链统合指挥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去实现疏散化作战?开什么玩笑呢?”
“哪怕是最天才的指挥官,也绝对不可能做到!”
听到这话,鲍勃缓缓点了点头。
是的,这样的指挥方式对指挥员的负担太大了。
要知道,想要做到对全局的细致到最小作战单元的精确掌控,依赖传统的分级指挥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命令会变形、执行情况会变形、战术会被一线人员以灵活的方式去做“随机应变”,而每一次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指挥官初始决策和最终目的的偏离。
这也正是最能体现指挥官天赋的关键点。
能不能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穿针引线、去对整场战局做“缝补”,就决定了指挥官在整场战役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
可问题是,哪怕最天才的指挥官,也不会尝试去调度一个机枪阵地的位置。
原因很简单,人脑是有极限的,算力也是有极限的。
盲目追求细节上的精确,可能会导致指挥官忽视掉全局的战情。
“这也许只是一个假象。”
鲍勃开口说道。
“他们不一定是在做疏散化作战,也许只是打算依托远程火力和较长的战线去增大侦查范围,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毕竟,这次的演练中,双方的侦查手段都是有限的,信息的重要性便显得更加关键了。”
“付出一定的代价去换取信息,这很划算”
众人纷纷点头,但紧接着,就在几分钟之后,最新传来的情报,却击碎了他们的所有“预判”。
红方的战线开始动了起来。
在如鲍勃所说的一样获取到相关情报之后,混杂的、庞大的战线开始以一种极为复杂的方式被调动起来。
相邻的几只小队互相配合,开始形成火力节点,而在一波打击完成之后,没有任何停顿,这支合成小队又迅速解散。
远火分队不断地转移着阵地,步坦分队放弃了传统的夺点战术,反而凭借着其卓越的越障能力,开始在火线中间穿插,吸引了大量蓝方轻重火力。
从上帝视角来看,调度最精确的那支步坦分队,几乎是在贴着对方的打击极限机动。
再向北一公里,就会进入对方反坦克阵地的打击范围。
再向南一公里,就会被返航的武装直升机逮住。
精美绝伦的操作让鲍勃都忍不住感叹。
“这才是手术刀式作战.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们是处于信息双盲的状态,我甚至会觉得这是一次信息差造成的代差式打击”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不,就算能了解蓝方的部署情况,也不可能完美执行下去吧?”
“他们的突防编制,甚至是以单车为最小单元的”
没有人回答他,因为所有人都已经被更加惊人的调度惊呆了。
在整体装备数量有限的前提下,红方几乎将所有作战单元的潜力压榨到了极限。
一个作战单元进行多节点作战已经成了基本操作,最夸张的是,一支低空防空小队,居然直接跨越了整条战线,守住了几乎所有受到蓝方武装直升机突袭的节点!
“我看出来了。”
鲍勃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随后说道:
“他们这次演练的核心不是疏散化作战-——虽然整场战斗,这个理念都无处不在。”
“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在做的,是优化战斗力的梯次配置。”
“红蓝双方中,华夏和俄方的装备战力都很强,但参演的其他附庸方就不一定了。”
“可每一次,华夏所代表的红方,都能在最极限的情况下、在最合适的时机里,用他们的强势装备给附庸方负责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