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开挂吧,医生! > 194章 C

194章 C(1/3)

    

    这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名字。

    叫做“瓣中瓣”技术。

    这种技术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它是专门对于一些曾经做过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使用的。

    这种技术的出现,和生物瓣膜的使用和发展是分离不开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生物瓣抗钙化技术的不断进展,生物瓣膜的应用有所增加。

    并且,随着以及对机械瓣终身华法林抗凝并发症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了生物瓣的优越性。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生物瓣膜置换手术后不需要长期吃华法林抗凝治疗。

    因此年欧美瓣膜病指南均推荐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年龄放宽到-岁。

    但是正所谓有得必有失。

    生物瓣膜的缺陷在于“有限的耐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瓣膜会慢慢老化。

    逐渐发生生物瓣膜的狭窄或者关闭不全,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严重影响患者心脏的功能。

    这就被称作“生物瓣膜毁损”。

    而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因为目前对毁损的生物瓣膜进行再次干预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加。

    因此,这类患者的二次手术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问题。

    患者在经历了生物瓣膜置换手术之后。在生物瓣膜出现毁损之后,就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因为开胸进行二次置换手术,在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主动脉瓣膜毁损治疗的标准策略。

    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是二次手术也有很明显的问题。

    首先就是手术风险的问题。

    任何手术来说,二次手术的风险都要比一次手术风险要高上不止一点半点。

    再就是,二次手术随之而来的是瓣口面积的缩小、跨瓣压差的增大以及冠脉阻塞风险的增加等问题。

    再就是,这个时候患者也将多处于机体衰老状态,多个脏器功能不全,也会导致手术的风险比首次手术明显增加。

    这些原因,造成了二次手术患者高达-的死亡率。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微创技术的探索就应运而生。

    年开始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等瓣膜介入手术技术发展迅速,给这些难以耐受开胸手术的老年生物瓣患者,带来新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技术的改进,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瓣中瓣”已成为主动脉生物瓣膜失败患者再次手术的一种替代方法。

    在年起,介入瓣中瓣技术才终于开始在临床逐渐尝试使用。

    由于介入瓣中瓣技术可以不用常规开胸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无需游离粘连的心脏。

    因此它有着操作简单,损伤小,患者恢复很快,被认为是该领域的新技术突破。

    但是这种技术终于应用的时间还是比较短。

    在经历过前期的临床尝试,美国等国家于-年才正式批准瓣中瓣技术作为介入瓣的临床使用用途。

    并且,这项新的技术也并非完美。

    虽然这个技术是通过介入的方式在患者原本损坏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内再次植入一个介入生物瓣膜。

    这个技术避免了开胸,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损伤。

    但是它却诱发了其他的问题。

    因为这种通过介入方式置入的瓣膜,是通过卡在原本损坏了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的金属瓣架上固定的。

    所以自然没有开胸缝合固定的瓣膜那么结实。

    其最大的问题是,介入瓣套在原有的生物瓣内,造成植入的介入瓣面积更小,随之而来的瓣膜-患者不匹配问题也更加突出,瓣膜参与压差增加,也会影响远期瓣膜寿命和患者的生存率。这在主动脉瓣领域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这种置入瓣膜的边缘有时候会存在一些缝隙,这就导致了“瓣周漏”的发生。

    少量的瓣周漏对于患者的状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大量的瓣周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了。

    并且瓣中瓣的严重并发症还包括更明显的“残余压差”以及“冠脉闭塞”。

    但是不可否定,对于无法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来说,这种介入瓣中瓣治疗仍然是对于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但是,现在这项技术开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而在多数地方,也都是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来进行此类手术。

    现在的这个舞台,可是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

    一位青年医师,他能会做“瓣中瓣”的介入手术?

    在高原刚开始作出这个选择之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小子有些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这种手术,是你能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