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属性点慈善家 > 736 “外星石碑”任务,启动(下)

736 “外星石碑”任务,启动(下)(1/2)

    然而实际操作中,宇航员虽然没出意外,回到这方仍然用了近两百秒,再多一点时间,大家就要准备推二号宇航员上去了。

    一堆人七手八脚上去帮宇航员脱离宇航服,拉到旁边休息,检查身体。

    王国在医学方面几乎没有官方层面的投入,在小熊城的建设中,才开始有社区诊所的正式发展。靠着灾二代们的传承,大家还是知道测血压心率之类的简单体检,加上本地的草药学、魔药学知识,宇航员在训练期的长期配合,也算是“熟知对象”,体检没有弄得特别麻烦。

    体检休息,缓了二十几分钟,指挥部的人才上去问问题。

    肉眼识别的信息量,比那些完全没有智能化支持的东西强太多了。

    这部分信息在一大堆研究人员的协助下,结合无人采集的部分,有效总结出任务现场的情况。

    目标天体的直径约六百公里,不受恒星光直射,不开灯的情况下,几乎是漆黑一团。

    之所以只是几乎,因为没有大气的环境下,星空里的星星更亮,而且目标点的位置,应该就是两颗恒星间的中继点,因此目视也能看到有两颗星亮度特别高。漫天星光,也让目标星有一圈很淡的光轮廓

    传送门在对面的位置,实际是环绕轨道上,与地面距离五百米。

    五百米在大气内,对照明设备是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不过在现场,却能照亮很大一片区域,足以让宇航员接收到一些地形信息。

    从各企业调来的化工与材料专家,通过宇航员给出的信息判断,地面会影响到行动的,主要是氮冰。

    其实以现在的工业条件,没有人实际见过氮冰,不过现场观察到的冰区很大,从其中能分辨出氮冰。

    零下两百度左右的基本环境下,绝大多数能被引力留下的常温非固态物质都会冻结成固态,其中常温为气态的物质因沸点更低、比热容较小,受到如小陨石撞击等事件影响,会更多更快的变成气体挥发,再次降温后这些气体又会比水更慢冻结,没有气压不会形成雨水,而是直接降雪,因此气体形成的冰、雪,会位于地形上方,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分布更密集。

    这些氮冰为主的地区,在后续任务中需要规避,避免小范围气化引起麻烦和危险。

    这边还在进行数据分析,宇航员那边休息半天已经在准备二次行动。

    两位宇航员都要过去。

    第一个目标是稍微试探一下宇航服的耐力,试探不是什么极限测试,一切以宇航员安全为最高优先级。

    在该前提下,宇航员还要做些轨道方面的测试,比如水平向哪个方向推出东西会往地面掉,计算出当地重力加速度、轨道速度等等参数。

    为配合任务,两名宇航员出发前还得各自多抱一台二十公斤左右的设备,都是魔法照明装置,一台带聚焦一台不带。这两台设备本身也是特制的,能采集到自然魔力水平的数值,也就是魔力装置能否自然充能。

    外面的人也没闲着,除了分析部门,宇航服组也凑了些人,研究是否有更好的宇航服动力方案。

    新动力方案对这次开门的行动没有影响,但如果不动,还存在一个问题,既现有动力稍作调整,能否对抗现场引力,以及续航够不够回到传送门,这关系到宇航员到了地面还能不能回来的问题。

    随着分析部门解析的情况越来越多,动力方面其实是不够乐观的。

    这里的问题还不是宇航服组的锅,因为“矢量发生”动力源是科学院动力研究院在负责,等到新战机项目落地,蓝天重工的发动机组也会并入该研究院。

    不管是动力研究院还是宇航服组,对于外空探索都是盲人摸象,十分依赖王齐带领的指挥部组织,有些东西预计不足也很正常。

    宇航服与宇航员耐力试探,这个项目占据了第一次开门前半的大部分时间。

    之后宇航员休息五天,宇航服则提前两天就进入了再改装阶段。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很多东西无法兼顾,宇航服的重量也从145攻击,飞涨到161公斤。

    调整了宇航服连续推进能力,就要展开地面试探。

    前面说了,在真空环境里热损失主要来自于红外热辐射,而地面任务,就多出脚底板这个接触面,出现热传导问题。

    完全固态的地表上,硬质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会太大,甚至都占不到脚面15%的占比,但拉长时间尺度,地表是否会因加热有变化、鞋底隔热效果如何、对宇航服内环境是否有影响,都需要有个结论,才方便后续制定实际任务。

    鞋子问题都是小问题,毕竟有推进背包,不需要宇航员进行复杂的步行工作,因此鞋子可以牺牲活动性,来获得更多隔热能力,真正的难点还在外来物固定和手套上。

    任务计划放到现场的物体,肯定是流放地这边的常温件,就算提前冷冻,取出来让挂在架子上的宇航员握持一会吹吹风,温度就不会太低,也就是说任务用道具到现场,和当地环境至少也有一百多度的温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