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上次的小包间,屋子里暖呼呼的。
金姐给老谭倒上了酒,问“不忙吧?”
“还行,不忙。”老谭说。
“还怕你忙呢,前天也没细唠,今儿下雪,客人不多,估计晚上也没几桌客人,就给你打了电话。”金姐说着端起酒杯,“来,喝一口,多少年没在一起喝了。”
“那可不,有二十年了。”
俩人碰了下杯。
金姐给老谭夹煎好的肉片,问“和马姐还有联系没?”
“没有。我从滨海回来的时候去过阳春,她不在那干了,自己开了个小超市,就在阳春边上。再后来去的时候超市没了,就没联系了。”
“她开超市的时候我俩也有联系,后来给她打电话换号了。”
世事就是如此,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里结识不同的朋友,又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里失去联系。当时间跨越了年轮之后又会故友重逢,这就是友谊的价值。
对于在饭店打工的人来说,因为工作的不稳定性固定的朋友很少,都是走到哪交到哪。一旦曾经要好的朋友相见犹如战友重逢,十分珍惜。
打工人都有这个体会,当然,关系不好的也就算了。
“姐,这些年没找个伴儿?”老谭问。
“找了,过半年过不到一起去又拉到了。”金姐笑笑,像说一件不经意的事,然后问“你家孩子挺大了吧?”
“嗯,十六,上高中了。”
“男孩女孩?”
“男孩。”
“学习好不?”
“一般,体育生,打球的。”
“个子肯定高。”
“还可以。”
俩人边喝酒边拉家常,渐渐唠到了当年在阳春时一些往事。
当年的金姐年轻漂亮,个子又高,开始没在厨房干,而是付货了。后来老谭这边的炒菜和酱菜卖得好,一个人忙不过来,老板姨妈把她给调了过来。
倒也应了那句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俩人合作的好,几个月时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友谊的建立除了彼此默契之外主要是人都好,没那些说道,多干点少干点谁也不攀谁。要是有一个人斤斤计较都不带好的,早生气隔闹的了。
那时候在厨房老谭、金姐、马姐三人最好。马姐家在饭店对面的小区,一个人住。
说起马姐有故事,她是九十年代在出国热的浪潮下第二批去日本打工的,打工三年挣了不少钱,代价是老公在家耐不住寂寞跟别的女人过了,并且把女儿也带走了。
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挺多,只不过汉族人男的出国的多,鲜族人女的多,结局大部分相同。
老谭他们三人处的好,便总在一起喝酒,地点常在马姐家。
老谭为金姐打过前来骚扰她的前夫,也为马姐解决过前夫来闹事的事。倒不是说老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赵姐的前车之鉴他也谨慎不少,两次都是在老板姨妈的授意下进行的,达到恐吓的目的就完事了。
换来的回报是两个女人的敬重与工作上的支持,最明显的是工作服不用自己洗了,灶台不用自己收拾了,每天都干干净净。
那时老谭已经和林燕租房子住了,只是还没结婚。俩人过着清贫而快乐的日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老谭和马姐、金姐的交往都告诉林燕,林燕也认识俩人,所以很放心。
对一个厨子来说在饭店工作难免要接触女人,且大部分是相貌姣好的。相对来讲饭店是比较开放的地方,男女私情的事多有发生,能够管住自己就不错了。
这不是说人性的坠落,只是餐饮服务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的特殊环境所给人们造成的一种惯常看法——总要把服务员和酒店的小姐相提并论,把厨子说成流氓。
不是有那句话吗,十个厨子九个骚,一个不骚大酒包。
呵呵,没办法的事。
我们看惯了中年夫妻的纯友谊现象,也看惯了周围人的浮躁和隐秘或不隐秘的婚外情,就希望在和电影电视里欣赏忠贞不渝,并为之喜极而泣或悲伤落泪。
但生活是现实的,现实往往叫人无奈和想去挣脱,很自然。
犹如人们对一些蹩脚明星的关注往往超过对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一样,忽略现实的、真实具有意义的东西,甚至自欺欺人的不去承认,而去满足那种遥远的、永远也满足不了的虚荣。
等回到现实中的时候还得继续日复一日的日子,像遭罪一般挣脱不了。
有的人一辈子这样,把所谓的遗憾带入坟墓;有的人则幡然醒悟一笑了之,知道当下所过的才是日子,于是更加热爱生活。
快乐很简单,幸福也不复杂,心知心明而已,别人说没用。
当老谭讲到得了癌症时金姐禁不住睁大了眼睛,关切的问现在咋样了。于是老谭给她讲了两年时间的抗癌经历,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