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们也暗自点头,感觉这话在理。种田嘛,靠的就是表层的腐熟土。没了这层肥土,庄稼能长出来才怪哩。
田蓝没有点头附和村民的话,只招呼自己的同伴:“好好看看土。”
好些人跟着她一道蹲在田边,还有人抓着土在手上细细地看,更有人用随身带的小杯子溶解了土,煞有介事地用试纸检测溶液。
田蓝不予置评,只等大家忙碌完毕才开口问:“这是什么田?”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带着试纸出来的同学先开的口:“这田有点酸。”
立刻有人笑出了声:“我还有点甜呢。”
旁边人哄然大笑。
田蓝却板起了脸,没好气道:“有什么好笑的?土壤偏酸偏碱不都是常事吗?”
她眼睛盯着发话的学生,鼓励对方道,“那你说说看,这田为什么会偏酸?”
被点名的学生在大学课堂上遭遇教授轻点回答问题都没现在这样紧张,她说话时嗓子发干,不得不努力咽了下唾沫才说出口:“因为低洼,所以水一直往里面灌,它地势低,里面的水排不出来。这,其实也是冷浸田。”
众人惊讶,这算哪门子的冷浸田?又没有什么地下泉水冒出来,而且这是平原,又不是山丘。气温一点也不低好吗?
田蓝皱眉毛,十分不满意:“你们到底怎么听课的?圩区低洼冷浸田,是冷浸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平原地带占比重极大的一部分冷浸田。像你们眼前看到的这个田,就是典型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冷浸田。挖掉这片田的表层土,用于修筑堤坝对田地真正的伤害不仅仅是腐熟土的损失,更多的是造成排水不畅,田地长期浸泡在水中,肥力损失严重,土壤含气量不足,植物根无法做呼吸运动。”
田蓝批评完不认真的学生,又开始鼓励认真听讲的好学生:“那你继续说说,这边的田要如何改造?”
这个问题能给出答案的就不止一个了。众人改造了这么长时间冷浸田,已经积攒了不少经验。
第一步肯定是挖排水沟,把田里的毒水都排出来。第二步就是做垄田,一沟一垄联合起来,垄上种庄稼,沟里养鱼虾长浮萍。他们在山上养的鱼都已经巴掌长了,过年前,肯定能够丰收。
结果现成的方案都送到面前了,桃源村的人却头摇的跟波浪鼓一样,他们根本不愿意改造。
为什么?因为后面修筑堤坝,说不定还会从他们这里取土。就是他们将田亩修整的再好,到时候还是他对他。
好些知青都不耐烦起来,冲着村里人嚷嚷:“我看你们就是懒就是不要脸,非得讨饭。都告诉你们要怎么做了,你们还不动!”
那位中年妇女又拍着腿开始哭:“我们下苦人哎,一辈子的受苦命。”
哭得人真是心烦气躁。
田蓝做了个手势,开口阻止大家继续骂下去:“好了,你们不想种庄稼,是担心种到一半庄稼就被毁掉,是吗?”
先前发话的那老头儿苦着脸道:“我们可没诬赖人。去年跟前年挑圩的时候,都是从我们这儿取的土。”
大学生们开始撸袖子了,高卫东瞪眼睛问:“这话你们敢出去对质吗?真的假的?这是逮着你们就往死里欺负了?凭什么就挖你们这儿的田,其他地方就不出土?”
老头子一张脸皱的跟枯树皮一样,唉声叹气:“我们苦命人哎,外乡人可不就受欺负吗?”
那也太过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哪片土地不是国家的。真当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吗?
大学生的摩拳擦掌,当场就决定去讨个说法。
田蓝赶紧按住这群热血上头的大姑娘小伙子们,追着老头问:“你说清楚,你们田里长着庄稼,人家就直接挖走?那损失的庄稼怎么算?”
村里人瞠目结舌了。这这这,挖土的时候地里没庄稼啊。
这里的土不肥,冬天根本长不了东西,他们一年只能种一季稻子。其他时候都是在旮旯角落里种地瓜,瓜菜半年粮。
高卫东愤愤地放下袖子,没好气道:“有你们这样的吗?话也不说清楚。”
冬天挑圩,人家地里长的都是小麦油菜,再不济也是绿肥。就你们地里光秃秃的,不从你们这儿取土,从哪儿取土?
村里人就一个个愁眉苦脸:“我们这里长不出庄稼哎。”
大学生们可没有轻松被忽悠的意思,众人七嘴八舌:“那就不能长苕子长苜蓿草?这么多绿肥,你们种上哪样不成?就是懒!”
他们人数比不上村民,但是她们气势足,身上穿的又是军装,叫人以为是解放军,所以村里人挨了骂也不敢开口,只能偷偷地交换眼色。
田蓝抬起手,示意大家:“行了,不种庄稼就不种庄稼吧。”
知青们急了,哪里能这样,好好的地不种庄稼,以后是打算赖上农场,天天过去打秋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