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兄弟最初的时候并不是干建筑的,而是一个木匠。因为那时候都时候都是土坯房子,垒土打墙,人人都会,不需要专业的建筑工。
那个年代国家还很贫穷,叔兄弟小时候家里更穷,所以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认了师父学木匠,那个时木匠最吃香。后来家具流行工业合成板钉粘结构,老手艺逐渐淘汰。又因为住房流行盖砖瓦水泥房,建筑工吃香,叔兄弟又改行学了建筑。
那个年代可没有家具市场,各家有女儿要出嫁的时候,陪嫁的家具都是要请木匠来家做的。木工做活都是手工,因还没有木工机器,所以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吃住都在雇主家里。
师父是一个老年木匠,身高力大,头脑灵活,一手好技术。据说各种家具,只要他看一眼或告诉他是什么样的,能说出来的名堂他都会做,而且全是卯榫结构,不用一根铁钉,越用越结实,据说能用几辈子。
所以远近几十里,特别是有女儿将要出嫁的人家,都找他做家具,有时候活多还要排队等候他呢。
有一年春末,田地的麦子长得半尺高的时候,叔兄弟跟师父出了趟远门,给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做陪嫁家具。家主不知干啥的,很有钱,要做的陪嫁家具很多,看样子没个把月是干不完的。
这家人的经济实力确实不错,就看家主喂养的那条大黄狗,有半人高,毛色油光水滑的,比一般人家养的闺女都有营养。这条黄狗很聪明,师徒来到的第一天,家主只一句说这是请来的木匠师傅,就熟悉人了。
家主待木匠师傅们更不薄,顿顿有鱼肉,在那个连粮食都吃不饱的年月,可想而知家主的富有。
师徒二个看在心里,自然卖力的干,其实就算人家不厚待,自己也得加紧干,因为下面还有好多活排队等着呢。
不仅如此,家主还承诺,完工后,家里的老太爷要是很满意,就送师徒一人一把手电筒!乖乖,这可不了得,手电是那个时候家庭最重要的家电产品,还不一定家家都有。一般的村里还没有通电呢,晚上都是点个小煤油灯。
我听了笑,有点不相信。
叔兄弟说一点不夸张,建国初期,那个时代多穷啊,最时髦的家庭才有“三转一响”。“三转”是手表,挂钟和自行车,“一响”是指收音机,那种装一号干电池的台式木盒子。
就算是城里人,结婚的时候也要非常有钱的才买得起“三转一响”。更要命的是就算有钱还不定能买到,因为购物要票,计划经济年代,买东西要凭相应的购物票。
别说大件物品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要票,就是小件东西如肥皂、卫生纸、火柴,鱼、肉、蛋、豆制品等等都要票,光有钱没有票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而且票还不允许买卖,私自倒票的黄牛抓住要枪毙!布票,油票,粮票,肉票,媒票等都是那个朝代的产物。
所以说能有辆自行车就相当于现在的有车一族,是宝马轿车级别的,不是大款骑不上。摩托车?那时代在农村几乎没人见过,
顿顿有鱼肉,天天吃,再好的饭菜也有吃腻的时候。吃剩的菜,如果还剩下不少,主家就收起来,下一顿再接着吃。看来虽然这家人有钱,但也不浪费,这是个很好的传统习惯。
但是几天后,发生了一件事,一连几天,夜里放在厨房菜橱柜子里的剩菜,总是少。又过几天,连头天晚上准备好的食材都没有了。厨房的门关的好好的,菜橱柜门也是关的好好的,只是里面的饭菜都光了。
一开始家主不好意思说话,以为是师徒俩晚上饿了吃的,因为厨房就在师徒干活和睡觉的房间对面。而且院了里有条看家的大黄狗,要是有外人进来肯定有动静。
总是这样,少的都是鱼肉食物,搞的第二天早上做饭的二手一摊。现买都来不及,因为物品限购,有钱不一定能马上买到。
几天下来,主家有些沉不住气了吃饭的时候都是放开量随便吃,怎么夜里还偷吃啊?偷吃也就罢了,连准备第二天做饭的熟食材也吃了。这干木工活的人的饭量,还真不小啊!
家主就让做饭的人去委婉地问师傅,说我们这里一天吃二顿饭,不了解你们一天吃四顿饭,以后夜里专给你们再开一顿饭。
师父忙说“不用不用!我们也是一天吃三顿饭,夜里也不吃饭的。再说了晚上吃过饭就睡了,也不饿!”
做饭的人心里就纳闷了,是真没偷吃,还是故意说谎?想直接问,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问,毕竟是请来的能工巧匠,要是把人家得罪了可不好。但不问个清楚吧,这天天夜里少食材,第二天怎么做饭?时间长了家主还以为是自己搞的鬼。
做饭的人想来想去,就悄悄找个机会,单独去问师傅的小徒弟,也就是我那个叔兄弟,毕竟都以为小孩子好说话嘛。
叔兄弟一听就急眼了,说我们虽然是穷手艺人,但凭本事出力干活吃饭,这样的事我们可从来不曾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