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前俄军在这块土地上横行无忌,导致直属地至今还在恢复生产之中。
现在埃及又出了这档子事情,让易卜拉辛自然非常希望尽快收复失地。
比其波洛的一个礼包,掌握着四个礼包的易卜拉辛当然较为满意。
可是印加帝国的叛乱很快就被弹压下去了,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反过来,奥斯曼帝国先是欧洲部分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好不容易才扑灭。
中东和北非部分又先后闹腾起来了,让易卜拉辛有些顾此失彼。
就算事后可以获得一到两个礼包的补偿,由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在短时间内也是难以填上窟窿的。
按照战前的各国财务收入总值排名,前六顺序应该是明帝国、奥斯曼帝国、新印加帝国、法兰西帝国、闽国、荷兰王国。
这次全球大叛乱之后,排名就要发生变化了,易卜拉辛估计应该是明帝国、新印加帝国、奥斯曼帝国、闽国、法兰西帝国、荷兰王国……
霸主是雷打不动的明帝国,短期内,印加帝国应该会超越奥斯曼帝国,成为世界第二。
但凭借四个礼包对一个礼包的优势,易卜拉辛有信心在战后十年之内重夺次席位置。
闽国之所以能上升到第四,就是因为该国是在老朋友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郑成功不但是老朋友的门徒,而且还获得了一个礼包。
这就意味着闽国对法国与荷兰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军事装备方面。
作为亲身体验者,易卜拉辛深知礼包对军事现代化的巨大促进作用。
几乎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也不为过,更何况闽国三面环海,北方也没有宿敌。
这非常利于其本国的经济发展,假以时日,将会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竞争对手。
不过只要自己继续控制着北非、东非、中东这三大块产油区,那么奥斯曼帝国仍旧会立于不败之地。
波洛控制着全球最大的矿区,自己控制着全球最大的油田区域,这算是遥相呼应了……
为了确保尽快收复埃及,打通油料运输线,奥军的北上作战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五军包括一个装甲旅、两个机械化旅、两个摩托化旅,这次负责北上就是三个重装旅。
装甲旅拥有三百六十辆「虎」-4型(原型豹II)主战坦克,以及同样数量的「狼」式履带步兵战车。
机械化步兵旅只装备了一百二十辆主站坦克和三百六十辆步兵战车,不过火炮与火箭炮的数量有所增加。
所有先进装备都是从明帝国采购的整车,然后引进技术,在奥斯曼帝国的本土兵工厂进行组装,最后消化全套技术。
对于不差钱的买家来说,直接采购整车是最能保证武器装备质量的方式,缺点就是贵而已。
但对易卜拉辛这种土豪来说,贵就是性能出色,只要能用成船的石油或者成品油来换购,那就算不上缺点。
光是「虎」-4型主战坦克,易卜拉辛就向老朋友订购了五千辆整车,还购买了相关技术,已经开始在奥斯曼本土工厂组装了。
在看到K2型主战坦克在伊斯坦布尔附近的训练场的精彩表演之后,眼馋不已的易卜拉辛又订购了一千辆。
哪怕这种问世没多久的坦克的单价非常昂贵,达到「虎」-4的三倍之多。
易卜拉辛手里也有-95「堕落者」主战坦克、-84主战坦克、TR-125主战坦克这三款T-72的改进型。
最初这三个玩意让易卜拉辛大喜过望,认为它们的作战性能非常优异,起码可以与「虎」-4型主战坦克持平。
然后就被派到了阿勒颇战场,再然后……
就被「梅卡瓦」打得屁滚尿流了!
「梅卡瓦」拥有炮射导弹,本身射程上就比奥军装备的新式坦克射程远得多。
其次,双方在夜视仪与热成像仪上的差距更大,奥军在这方面完全是在别动挨打。
不是T-72的东南欧改进型没有夜视与热成像功能,而是这两种仪器完全是近视眼。
「梅卡瓦」能看两千米远,火炮就能打两千米远。
T-72的东南欧改进型只能看一千米远,火炮就算能打两千米也白扯……
奥军能取得开塞利大捷,击退以军的进攻,完全就是仗着人多势众,前仆后继。
实事求是的说,奥军在开塞利地区的作战行动,堪称损兵折将的典范之作。
召唤出来的匈牙利士兵、克罗地亚士兵、塞尔维亚士兵、罗马尼亚士兵,加上做为主力的本土人,还有征调来的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保加尔人、鞑靼人、车臣人……
在协同上就有不小的困难,而且召唤出来的武器装备与奥军已经列装的型号完全不兼容,实际指挥简直可以用乱炖来兄容。
作战思路就是利用人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