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总说皇帝的金锄头,但柯琛在知道自己拥有了这么一笔钱以后,脑子里想到的还是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毕竟也是穷惯了的欧陆留学生,吃顿中餐都得考量考量自己的生活费。欧盟的留学生标准是一个月850欧元,减去房租就少了一半,再减去电车的月票、电费、水费、通信费用和万恶的电视费用,也就寥寥无几了。
每个月拿着300欧元来筹划自己的吃饭问题,实在是煎熬。
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自己做饭。kaufnd里的一整只鸡不过3欧元,两斤漂亮的带皮五花排骨撑死也不过2欧,一整盒的鸡腿鸡翅三四欧元。但是,实在是太麻烦了。
中国留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大为不同。一般的欧洲留学生,一点沙拉,一个三明治,或者是两根水煮的香肠,就能够凑合地过完一天。但是,当一个中国留学生连续吃三天的三明治以后,一定会极其地不得劲,一开始也只是想在三明治上抹一点老干妈,逐渐地就会去超市里淘一些肉类和蔬菜,尝试用平底锅勉为其难地做一些近似中国菜的东西……毕竟调料和食材都不太对。在忍受了一段时间对中餐的拙劣复刻以后,留学生们终于想起在谷歌地图上寻找中国超市——越南超市和韩国超市也行,但俄罗斯超市万万不可,只有芝士和腌黄瓜还不如一般的aldi或是to呢。
中国超市总会给留学生们带来惊喜。从羊肉片到火锅底料,从椰树椰汁到橄榄菜,从小韭菜到广州虾饺——但是价格往往又是十分吓人的。一盒羊肉片的价格在国内能吃一顿不错的单人火锅,一罐椰树椰汁的价格在国内可以买一打椰汁,而一小把的韭菜价格能在国内一些村口的蔬菜摊上把地上所有的韭菜给承包了……中超亚超的购物对于留学生来说虽然说不上奢侈,但也是颇为不错的犒赏了。所以,亚超销量最高的并不是那些美味又昂贵的食材,而是方便面——一到两欧元的单包价格相比于在外面吃饭已经足够便宜了。
但是,留学生们鲜有厨艺好的,做出来的东西也只能勉强告慰思乡之情。欧洲国家的公寓厨房大多都是电磁炉……这对于标准的中国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超市里两欧元一块的生姜,三欧元一个的小白菜,甚至四五欧的上海青,都让渴望绿色蔬菜的留学生们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到最后,留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力量是有极限的——有些菜色只有饭店里的明火灶才能做出。
寻找合适的中餐馆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一般来说优秀的中餐馆会集中在华人集中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城市都有成规模的唐人街。在德国,并没有规模过于巨大的城市,华人也不会过分集中。这就需要留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但是,在一些小城市,中餐馆四散在不同的角落,就需要有心的留学生自己去发现了。
首先会踩到不少雷。中餐作为流行于全世界的餐种,几乎存在于任何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但是,大部分也都是改良成适合老外口味的不正宗中餐。黏酸甜咸的炒菜,裹粉的鱼香肉丝,加了海量鱼露的炒豆角,以及咬不动的烤鸭,都会让第一次尝试的留学生怀疑人生……完全是东南亚菜和中餐的融合体。
但是,这类中餐馆的好处还是有的——大多是自助餐的模式。便宜的七八欧元,贵一点的十欧元出头,就能让一个健壮的大小伙子吃到撑。而德国、法国的这类中餐馆,不少还有自助的铁板烧,偶然会有鱿鱼、牛蛙之类在欧美即为珍贵的食材,作为偶然改善伙食的选择还是不错的。
这类改良中餐和正宗中餐,光从名字上来看,是很难区分的。有的店名叫“x京酒店”,给人一种这是“x京”这个地方正宗菜系的感觉,但进去以后才发现仍然是一堆保温菜箱,里面都还是黏酸险甜的改良菜。但有的不起眼的小店,或许开在路口,或许开在商业区的中间,走进去一股弄弄的花椒味就能让留学生知道……这来对地方了。
不少正宗的中餐店的模式都有些类似与国内大学附近的中餐馆——他们知道自己的主要客户都是饥肠辘辘的留学生,便推出了自助餐的形式——但又在饮料上大肆收费,这导致一顿饭饮料上花的钱能赶得上餐费。
一道菜动辄十几欧元,让正宗的中餐无法成为留学生们每天的选择,只能是周末,或是非常非常馋,或是节日,或是考试通过庆祝的方式。
在经过众多选择以后,留学生们返璞归真,进入仙人模式——反正吃饭那么贵,那干脆不吃了。
一顿土耳其人的烤肉夹饼,一张披萨,一份炸鸡,算不上美味,只能供给一个人一天基本的热量需求。
现在的柯琛,手上有着一笔能够让他富足地过几辈子的巨款,可以说,从柏林的那三万美元开始,他从没有感到这么有钱过,有钱到有些浮夸和虚无——
一般人根本无法想到这是多么大的一笔钱,他自己也一样。看着早纪,他很想立即花上一笔钱,来表示自己的……爱意。但是,在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