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汽锅鸡。
一顿饱餐之后,再沿着翠湖游荡,大概就能理解昆明人说的“好在”的真正含义了——这种对“诗意栖居”的感同身受,让红嘴鸥也不远万里飞来昆明过冬。
因为通行的驴友说了,昆明的小吃是真的多。
昆明的小吃,换着花样吃一个月,可能才刚刚开始。
因其不但包括小锅米线、调糕藕粉这样的本土种类,也兼容并蓄了蒙自过桥米线、玉溪凉米线、建水小豆腐、汽锅鸡、昭通把把烧等非尝不可的地方特色。
云南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所谓的“滇菜”,其实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多个民族,想要说出个统一的风格,实为奢望。
省外的云南菜,无非是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比如汽锅鸡、大救驾、宣威小炒肉、豌豆尖、红黑三剁等等。
而回到昆明本地,传统的滇菜馆子其实更接近于川菜和贵州菜的合体——借别人家的做法,用自己家的食材和器皿,就诞生了如饵块鸡、松茸汽锅鸡、牛干巴、凉白肉这样很有混合特色的菜品。
在顾奈儿看来,传统的滇菜,没有什么非吃不可的项目,就连汪曾祺赞不绝口的汽锅鸡,吃起来也略嫌油腻。
因为顾奈儿喜欢吃酸,所以对昆明的餐厅,非傣味莫属。
傣族在云南主要分布于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州,两地无论是服饰、生活还是饮食习惯,都略有差异。
不过,对于喜欢傣味酸辣的人来说,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口味都是一样讨喜。
判断一家傣味正不正宗,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店内的装饰和服务人员要是清一色的竹制桌椅布局,店内人用傣语交流。
这顿饭的口味,算是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证。
初次尝试傣味,可以点份手抓饭,以芭蕉叶为托盘,配菜为亮点。
如果不能接受折耳根的味道,傣味的拌法可能是翻牌的最佳机会,味道正的根本停不下来。
昆明人的元气,有一半是米线给的,另一半则要靠菜市场来达成。
对于大多数昆明人来说,篆新农贸市场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春天吃花,夏日烹菌,这里是昆明最的美食前线,一日三餐的灵感来源。
虽然已成网红,但绝对对得起网红的良心,其他地方不太常见的物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