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圣洁的大山,为这明媚的春天。
此刻,林清晨心淡如菊。
于是,心底油然而生这样的念想:前方,前方,有更美妙的生命绝响,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林清晨仿佛悟了。
丽江也住了好几日。
似乎也该换个地方了。
说是束河古镇更美。
比起丽江更加少了些商业化。
林清晨很是向往。
那么明日吧。
去束河看看。
说不定会邂逅什么心中的故事和过往。
……
其实去过束河的人,都会赞叹她那清淡秀丽的容颜。
草木至美者,有俊秀挺拔的杨树,有袅娜多姿的柳树,还有开得灼灼的桃花和碧色如烟的芳草。
这一切,由自然的手,恰到好处地散布在这个远山环绕的古镇里,晴朗是白云蓝天的胜景,烟雨是轻思宛梦的江南。
林清晨沿着五花石的街面,向小镇中去,一路上花木扶疏,流水潺源。
砖木小屋与石墙院落点缀其间,竹影参差,风物详和。
纳西人单纯微笑的脸和从院子门外望去的那一掬花影,让人感到亲切如斯,仿佛到了记忆中儿时的家园。
这里是一幅青绿山水的卷轴,浓淡深远意笔抒写,凡花是佳人,独木也成景。
这里是心灵上自由休憩的故乡,用琴歌邀友,诗茶为诉。
这里,时间可以如水晶般凝固,美好与青春都不会朽烂。
这里,蓝天流云之下的清泉之乡,百年如一,质朴与纯真,春花与秋月永驻的和美之地——束河古镇。
林清晨的脚步轻轻地叩开了小镇的心扉,秋日的美丽笼罩着她,仿佛走进了梦中的江南。
匆匆地穿行于洁净的街道上,街道是由并不平整的七彩石铺成,小桥,流水,人家,清澈见底的流水,缓缓地在房前屋后环绕着。
让林清晨感受着一份陌生,一份亲切。
巷畔水边,垂杨依依,间有鲜花怒放,这样的路,是让人不愿快走的,因为走得快了,一定会错过某一秒钟,太阳照过这半壕春水一城花时,闪过的那一点妖娆,那一点妩媚,那一点在都市里从来不曾寻着的让人流连的温柔。
村庄依山傍水,江水绕城,青灰瓦屋顶的民居院落错落有致,显露于苍绿翠浓间。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束河有“清泉之乡”的古誉,发韧于玉龙雪山的清泉化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城走苑,形成小巷临水、跨水筑居的景象,街道与水景密切结合,民居与水景相得益彰。
水为束河之魂。
清澈见底的溪流、随汩汩细流而舞的干净水草,使朴素宁静、天然图画的古镇生机盎然。
说束河温柔,是因为束河的水,仿佛与路形影不离。
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随着地势,这些河流便起起伏伏,宛如流动的乐谱,随街绕城,穿墙入巷。
这潺潺流水,洗去了山城棱角,洗去了尘世疲惫,洗去了那些为俗务所累的茫然心绪。
束河优美而宁静,宁静得让你困倦,优美的让你陶醉。
谁到了这里都会变得安静,沉静,冷静。淡漠抚平浮躁,烦恼烟消云散。
高原的阳光灿烂而温暖,信手一本张小娴的散文,看着书,晒着太阳,老大妈锄着菜地,大黄狗姗姗而来,小男孩儿尿湿了裤子,游人们自觉地轻手轻脚轻声儿。
百年木板门,千年石板路。
古镇中心也有一个小小的四方街。
街道两旁是老式的木板铺面,经营的商品品种少且古旧,街上行人稀少,没有大研四方街的浮华和喧嚣。
踩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漫步在小石桥,聆听着由远至近的马蹄铃声,伫立“龙门客栈”外,让人顿生时空倒错之感,恍惚间,茶马古道、江湖行走这些已渐渐淡忘,被时光筛淘出记忆的场景如历历在目;倚门而坐沉思遐想的读书人,缥缈而至的歌声,风情浓郁的彩色粗布,水渠吊篮里的啤酒饮品,仿佛又把你拉回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不禁回想起校园、月光、小路、窗外,钩沉心底几丝酸涩。
随心而至,依地势而建的民居,几乎都保存着自古以来的错落格局,姿态各异,历经风雨侵蚀斑驳的墙体,穿透了岁月的沧桑。青石铺叠、凸凹不平的原始小巷让你的心不得不随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子缓慢下来,与双手背后、披星戴月的纳西族老妇人一道,浸淫于时间的缓流里,踟躇而行。
林清晨随意进入一家院落,自成风格的花草,不经意地显示出主人对美的品味以及悠闲的生活情调。
每座院落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映像,通过它能够清晰地触及古镇的水土人情,品读出多年沉积的丰厚文化,让人深切地体会到古镇天然的美质,平添对生于斯地者的欣羡与追慕。
这是一个逃离城市和庸常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