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啊,有时所谓的战争胜负还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人算有时真不如天命。
蒙古五千精骑在大将军索格图南的率领下打前站,两位骠骑将军率一万大军及辎重紧随其后。
这是什么概念?
按前后蒙古大军的行军速度来说,时间差可不是一点点,可不是一天半天了,时间差可足有了两天的概念,这还是后期辎重大军在行进过程中没有发生意外之。
战争胜负与否真就出现在了蒙古大军行进的时间差上!
蒙古大将军索格图南率五千精骑以三天多的时间直穿了沙漠地带,由于准备充分加军兵皆是骁勇善战者,这下好嘛,出沙漠所面对的可不是西夏国的驻边军兵,是边民百姓!
五千精兵一时间可成了西夏边境地区的决对强者,所到之处可给西夏边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是屠杀式的推进。
一天下来五千蒙古精兵可谓足向西夏腹地推进了有五十多里,推进到了西夏国沙漠边境内的唯一郡县城外。
那郡县城名为噻那而,此郡县城的城防虽不够坚固,但城墙是有两三米高的,城内是有西夏国所派驻的军兵及官吏的。
蒙军可是长途跋涉出了沙漠无人区,是无停歇的又推进了有五十多里,人马可谓都到了疲乏之态,还要强攻一时唯一的阻军之城吗?
蒙古大将军索格图南是精骑的主帅,其认为疲军之战并非是好事,自己得成吉思汗令可是要征服整个西夏国,一城一池并不是目的,加之后援大军及大军辎重还在其后,还需要时间跟进,其衡量后可下了大将军令,那就是停军安营扎寨。
大将军索格图南在大军安营扎寨的同时主派军信官寻后援大军的行军情况之,其自然想后援大军就在不远处,就在半日的行军范围内,自己这一停歇安营待攻城之时就会看到军兵补给之源,从而达到军兵力量的最大化。
蒙古突袭精骑可停下脚步了,这一停代表着什么?
代表情况是多方面的,对于蒙古大军来说,五千突袭军兵可以歇一歇,可以休整待援。
对于西夏国方来说,那意义可谓重大,噻那而郡县城内的军政官吏早派出了军差向腹地多个郡县城求援,不但如此,同时还放飞了军信鸽,将军报情况上报于了西夏朝堂。
当然军情是现实紧急的,只是军信内容上没有标明敌对方的确切国籍及军队战力情况!
那可是军报啊,怎么还如此含糊不清?
话说能明确说明情况吗?
那蒙古强军在驻扎噻那而郡县城外前,噻那而郡县城的大门早就关闭了,这样一来导致了双方的远距离不得见,双方皆不知对方的真实情况。
但郡县城的城墙上之西夏军兵是能分析出对方军兵大致数量的,至于来源出处是不得而知的,敌军就是敌军,因郡县城外的一些村寨早有了多处火光,足以证明敌军是入过边民村落的,是产生了屠村现象!
飞信现可到了西夏朝堂上,朝堂大臣们能做出什么反应哪?
众臣一时只能推断是外敌入侵,那入侵者出于什么国哪?
蒙古帝国自然成了朝臣们的最大推断目标,目标有了怎么办,怎么办?
战事起,西夏朝堂自然要马上付出行动,而且要立即调兵遣将。
西夏国是有多位将军将领的,但最为主要的几位将军将领皆在外,皆主守西疆玛塔城及东疆两界山郡县城哪!
特别是护国大将军拓跋浚阳的年龄以高,对其调动是不现实的,两界山郡县城内的将军将领也各有职责所在,调动是有利有弊的,朝堂大臣们认为还是不调动两方为佳,以免在战乱期间在多生变数!
西夏朝堂上的最后决议就是以朝堂上的武将军为帅,以沿途各郡县省府军兵为调动出处,即日直奔国疆,直奔东北边境噻那而郡县城。
皇令御旨下得及时,为了噻那而郡县城能在大军赶到之前抵挡住敌军进攻,拓跋阳(拓跋晓因身体原因以经退位)还亲下这样一道皇命,那就是用飞鸽传皇命圣旨于噻那而郡县城周边的多个郡县城,圣旨明指几郡县城内的军吏必须亲率该郡县城内的百分之八十的军兵不得延误的进行支援,圣旨字数不用太多,权限是有目共睹的,那位军吏敢不作为啊!
话说噻那而郡县城周边的多个郡县城内有多少军兵驻扎,哈哈,说实话真没有,有的就是正常郡县军吏及维持秩序的军兵,那军兵说白了真没有战斗力,不过是混军饷罢了!
没有战斗力归没有战斗力,军兵数是在兵部有备案的,每个郡县城出几百象征性军兵还是有的,一夜间的噻那而郡县城内可就多了三五千的军兵,而且还有了大量的滚木擂石上城墙。
清晨起,经过了一夜休整的蒙古五千精兵可有了精气神,大将军索格图南见军信兵还没有回报,其知道后援看来一时是不能指望了,其只能按自己的推算行军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