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人说仙应该无欲无求,太上忘情。
呵呵,我道家可没有说过忘情绝情这些话啊,反倒是我道教提倡人和仙都需要情感,但是他们并不是让感情绝对性的控制住自己,反过来是能克制,能操控感情转变成力量。再说了你追求长生不老就是你的欲,你能戒掉?
情绪会带来力量,但不克制它,引导它,它就会影响理智,如野兽!儒家有言情绪者喜对应仁,怒对应勇,哀对应义,乐对应智。但这情绪一是内化,二是外化。内化是克制,把不必要的情绪消弭于无形;外化是转变,把情绪转化成前进的力量。类我道门也有承继此法!”
道人们也认为人的情绪会影响周边气的变化,道教源流先秦百家,更甚者上古之学也颇有传承。
《礼记·礼运》有道:“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绪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从儒家来说情绪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否达到平衡。只有保持“中”的原则,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而于道家之人,是把情绪转化为力量。
古人有言:“修道者,务致意焉:其喜也,必怀愉快之情,而不至于骄矜之态,以全其仁;其怒也,必启刚毅之思,而不动怨毒之念,以全其勇;其哀也,必生惧慎之感,而不积狠戾之忱,以全其义;其乐也,必存和让之诚,而不起淫逸之欲,以全其智。”
情绪不仅可以克制,还可以转化为行动力。
每一种情绪,都能成为我们向上生长的力量。
而且所谓太上忘情,就是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道理,忘情而至公,得情忘情,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所以太上忘情并非无情,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林中纵跃奔跑,朝太平山方向跑了两里许,子元辰又跳出树林重回道路之上,他朝身后看了一眼,见无人跟来,子元辰终松了口气,理了理衣巾,沿路缓行而去。
只是他还在这乡径悠哉慢行,却不知丹阳城却到处有人去太平山三清观寻他踪迹。
原来自从昨日子元辰在丹阳城显法之后,惊动了各方势力,刘府老夫人过寿,去得可都是丹阳城周边的权贵,这些人回去后在一宣扬传播,这太平山三清观初闻仙人之名瞬时爆炸了起来,只是一个晚上便在丹阳城广为流传起来。
还留在三清观的众道士这会儿可是笑开了花,而初闻仙人的师兄,三清观的代观主,初阳大法师更是嘴都和不拢了,先是刘老爷携家眷童仆上山拜香,捐香火纹银三百两予三清观,另有奉二十匹上佳蜀绣锦缎,以及紫檀木如意一柄指明奉于子元辰。
县令刘子安奉西州美玉一对,七色孔雀翎羽十二支,纹银二十两,上好朱砂十斤,奉给三清观,另送金丝芭蕉扇一副,点名要送于子元辰。
紧跟着县尉张筏,县丞马嘉爵,武卫所张泉等皆是携家带口过来上香,各有百十两纹银或者其他名贵物品等香火法资不等。
短短一个早上,来太平山寻子元辰的人差点把三清观观门槛踏破,三清观众道人也是没心没肺,只晓得观里发大财了,一个二个都笑得合不拢了嘴,唯独这初阳道长余木生却慢慢由心喜转为忧虑,一个两个就算了,只道自己师弟法术了得,但是一下了满城权贵都相来,他也有点七上八下,毕竟三十好久几的人了多少比初见初心他们这些小青年要成熟点,他也不知晓子元辰这次到底干了多大事,弄得城乡权贵皆来求见,一时间也惆怅了起来。
余木生一边应付着这些老爷们,一边心中暗暗求到三清道祖,快快让子元辰回到观中。
这边子元辰又走了一两里乡路,然后就从一片矮丘翻了过去,渡过山下小河,离太平山近了许,就听到太平山方向敲锣打鼓之声不断,待他悄悄靠近一点,猫在不远处的树林里瞄了一眼,好家伙,那个真当得是一个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竟是那是权贵之家的仆从们眉开眼笑的抬着一个两个的箱子往观中走去。
“这么快?”
子元辰有些咋舌,想不到他的显法仅有如此威能,让这些权贵们隔天就大包小包的来奉,子元辰闻了闻自己,然后又看了看自己,摸着下巴呻吟了一会,他决定往后山爬进观中去。
浑身邋遢样,有损仙家形象,且不能被他们看了去,免得带来不好影响,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