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黄山云隐录 > 第七十九章 中原与草原

第七十九章 中原与草原(1/1)

    老年方逸看几人义愤填膺的模样,微微摇了摇头。

    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你们所言非虚,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复杂。”

    随后缓缓道,“崖山之战,不仅是南宋的终结,更是华夏文明的一次重大挫折。

    那场战役中,无数文人墨客、工匠商贾,乃至普通百姓,选择了与国同殇。

    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文化、智慧与精神的断代。”

    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明朝的覆灭,更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激烈碰撞的缩影。

    满清入关,带来政权更迭。

    剃发易服,看似是简单的服饰变革,实则是对汉人身份认同的强烈冲击。

    许多汉人为了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抵抗。”

    这些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细节,是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过往。

    然而,它们并非仇恨的种子,因为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正常的变迁与演进。

    说到这里,不禁又要回到之前的问题——何为“中国”?

    在当今时代,我们对于“中国”这个词的理解,已经简化为一个国家的名字,指代着一片具体的土地。

    然而,在古代,“中国”的含义远非如此简单。

    它指的是“天下的中央”,即全世界的文明中心。

    这是一个文明意义上的概念,代表着人类所应追求的方向。

    在那个时代,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被誉为“中国”。

    “中国”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刚成立,迁都洛邑之时。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那里就是“中国”,是周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称之为“宅兹中国”,意味着那里是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的中心。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这个地理范围逐渐扩大。

    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华夏文明如同璀璨的星光,辐射到了整个亚洲地区。

    那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文明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不专属于中原地区。

    有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甲午海战之后,清朝与小日子签署马关条约时,双方在条约中对自己的称呼产生了分歧。

    清朝自称“中国”,而小日子却坚决不同意,他们嚣张地宣称:

    “你现在如此落后,哪里还是什么中国?我们大日子帝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即使在那个已经步入19世纪末,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代,东亚世界的人们仍然从文明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中国”。

    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是特定于某一群人的,而是认为文明是属于所有人的。

    只是恰好中原地区的文明水准最高,所以人们应该以它为榜样。

    既然文明水准才是定义“中国”的标准,那么“中国”就并不必然是指我们现在脚下所说的这片土地。

    它是一个流动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问询室内一众人听得面面相觑,虽然感到颇为惊奇,但却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老年方逸顿了顿,继续道:

    而草原游牧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渊源,两者本就是共生共荣、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宛如血脉相连的两兄弟。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至大禹建立夏朝的初期。

    那时,江河在广袤的平地上肆意流淌,湿地沼泽遍布,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