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三百二十九章 粮食再增产的信心

第三百二十九章 粮食再增产的信心(4/4)

济效益。

    天禾自然要对他嘉奖。

    而今年除了豫省,黄淮北、黄淮南、东北等冬小麦产区的种植户也出现各种高产户。

    亩产突破500kg的处处有,甚至也不乏600kg,乃至700kg的高产田。

    在高产攻关田上,天禾种业科学院也小试牛刀,让‘小麦全优生’的亩产达到了865kg,一举打破尘封10年之久的华夏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并且还将这个记录拔高了近100kg。

    鲁省农科院培育的‘济麦22’,在这一年测产时单产达到了789.5kg,但依然黯然失色。

    但天禾更在乎的是大田种植和市场价值。

    黄淮七省,大部分省份的小麦平均单产都还在400~450kg,一遇到自然灾害,如豫省今年就跌到了366kg。

    但在小麦全优生推广面积比较大的地市,有好几个城市全市的平均产量突破了500kg,最高的甚至达到了580kg。

    瞿阳和严群整合了这些数据,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大约3.34亿亩,小麦全优生只占了不到8%。

    只以黄淮七省进行测算,七省冬小麦播种约2.65亿亩,也只占9.43%。

    黄淮七省平均单产按高了估450kg,小麦全优生的实际单产潜力是700kg/亩,但这里只以550kg计算。

    小麦全优生每在黄淮七省的推广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265万亩,全国小麦产量就要增加26.5万吨。

    只需提高37.7%的市占率,黄淮七省的小麦产量就将增加1000万吨。

    如果以650kg计算,就是2000万吨。

    这其中的产量增幅是极为可观的。

    然后是水稻。

    这是天禾的薄弱项,仅有天稻22和天埂盐1号两个主打品种。

    天稻22是追求口感的常规品种,产量不高,推广面积也不大,好在天埂盐1号在提高盐碱地水稻产量上做出了贡献。

    而且水稻是国内育种界的强项,在世界上也是拔尖的一批。

    即使自然发展,单产提高的速度也是可观的。

    最后是薯类,陇中定西的马铃薯组培工厂也做出了些成绩。

    严群这一说,就是大半个小时过去了,期间其还给每人发了一份资料。

    等其陈述完后,在一旁听着的几人早已在a4纸上圈出了一个个数据,姿态不一,但也总算了解了增产的信心来源。

    “失策了啊。”高德感叹一声,“开会的时候该叫上你们。”

    苗一封摇了摇头,心里不知是遗憾还是失落,“调研时,瞿总还在国外,严总也长期在制种基地,想叫也找不到人啊。”

    陈燕秋心里也万分感慨。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同时又在嘉吉干了十来年的粮食分析师,对各国的粮食产量数据也比较清楚。

    在他的印象里,过去老美的玉米平均单产是华夏的近两倍,小麦、马铃薯、大豆等产量也是大幅领先。

    如今玉米和大豆已被反超,小麦和马铃薯也快被追赶上了。

    这种发展速度就如同华夏经济在这三十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同样将会让世界为之震撼。

    祁子文坐在椅子上埋头整理着笔记,瞿阳则悠哉悠哉的在喝茶。

    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中,郭阳开口道:“严总说的这些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毕强不在,不然还可以再多说点。”

    “够了,够了。”高德这会儿已经想通了,“北部湾港口第一期工程规划3个泊位,我建议5万吨、10万吨、20万吨级各一个。”

    这下轮到陈燕秋和苗一封诧异了一瞬,变脸还真快,甚至还提了一个20万吨。

    “这不是重点。”

    郭阳沉声道,北部湾港口的投资是冲着走向世界去的,有没有这回事他都会要求上大吨位,他在乎的是信心,以及战略目标一致。

    不论是苗一封,还是高德代表的嘉禾粮油,长期接触的都是偏向外资的对手。

    这些人传播的信息要么是国内粮食进出口平衡,要么就是国内粮食消费增长大于产量增长,最后还是要做出取舍,进口大豆。

    再加上最近的轮作休耕政策,苗一封和高德等人也因此被影响到了。

    另外,也与嘉禾粮油信息化平台并没有纳入天禾的种子信息有关,这点还要斟酌。

    拍了下桌子,郭阳提气振声道:“嘉禾要始终有自己的判断和战略定力,不要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四大粮商的判断就一定准吗?”

    “要记住,这是我们的地盘!”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