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大明升格计划 > 第23章 阳明格竹

第23章 阳明格竹(1/1)

    “世伯,伯安来之前路过广信,去拜谒过一斋先生,一斋先生授予伯安宋儒“格物致知”之学,”

    “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谓圣人必可学而至。”

    王守仁请教道,“不知世伯如何看法?”

    太康闻言。面色不变,心中一嘀咕,这不是偏向于理学的思想嘛?

    于是发问道:“恕太康无礼,不知这一斋先生是?”

    朱洵捋了一捋长须,揶揄道:“一斋先生乃是当世大儒,以道长的见识竟不曾耳闻?”

    太康佯作苦笑,说道:“朱老先生就别打趣贫道了,贫道虽然是传承全真道统,号称学贯儒释道三家,但说到底还是以道家为主。”

    朱洵见到太康终于不再是那副风轻云淡模样,像个老小孩一样开怀大笑起来。

    笑罢,才介绍道:“一斋先生本名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江西广信人,乃是老夫好友,少时也曾一同求学问道。”

    “克贞少有志于圣学,尝求师于四方,但认为率举子学,非身心学,后乃师事崇仁学派开创者吴康斋。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的入门工夫,以纯任自然为居敬要旨。”

    “然克贞并非完全蹈袭师说,当时他的同窗胡叔心讥其学近陆象山,”

    是儒者陷入异教去,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石斋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但其穷理读书,只是将圣贤言语来护己见耳。”

    太康看的出来,再说到这位一斋先生的时候,朱洵是非常激动的,或为两人昔日的峥嵘岁月,或为其取得的成就。

    世人常说的“惺惺相惜”莫过于此了!

    这时王守仁也来赞道:“不错,姚江之学,一斋先生为发端也!”

    言语神色之间尽显推崇。

    看到王守仁如今的如同一幅见到偶像的样子,看来已经深深地被“格物致知”这门学问给吸引住了。

    太康脑海中不禁闪过前世关于“阳明格竹”的故事。

    未出土时已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

    天朝文人一直都格外喜欢竹子,因为它的挺拔、修长,四季青翠,风吹不倒,冰冻不坏,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

    它身上有些特性就是天朝人喜欢的。

    它的挺拔,激励着人们应该像它一样正直;

    它的有节,提醒着人们应该坚守道义;

    剖开它发现它的空心,告诉人们应该永远谦卑,随时接受新的知识。

    刚好新学了“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迫不及待地就与好友一起开始格物。

    格什么呢?鉴于自己的爷爷竹轩公在自家周围栽种了那么多的竹子,那就格竹子吧!

    于是,王阳明格竹子一事就这样轻松而又愉快的决定了!

    王阳明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要通过格竹子来成就圣人,于是他就盯着竹子一直看啊看,不眠不休的看,一块格的另外一个友人在坚持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倒下了,但是王阳明却并没有放弃。毕竟,圣人之道就在眼前,岂能轻言放弃?

    就这样,七天七夜过去了,可是圣人之道还是没有一点眉目,王阳明的身体却格出问题了。

    经此一事,王阳明备受打击,尤其是对于朱熹的那套所谓格物致知的学说,更是失望。在他看来,所谓的格物致知,都是骗人的啊!

    经此一事后,王阳明对于朱熹的“程朱理学”渐渐不再认同,转而寻找其它成圣悟道之路,最终悟出了“心即理”,亦即“心外无物”的心学宗旨,一举走出了和朱熹相异的道路。

    朱洵对王守仁说道:“伯安,克贞不仅是老夫好友,还是海内鸿儒,他的见识学问、为人做派,老夫也是十分佩服的。”

    “克贞爱书,每次翻阅群书,碰到至言格论,契合于心者,便吟讽不已,定要全部用朱笔圈点,这样读书常常至深夜,然后才入内寝,不尝有顷刻的懈怠。”

    “他曾说过先圣孔子佩象环是取中虚之义,因此他也置一象环佩带着,日不去身,表示中虚无我。”

    “他在芸阁讲学的时候,常常是议论慷慨,善发人智,听者忘倦。还有一些有志于道者,常常登门拜访,请教各种问题,至于终日不忍离去,这时候,他的芸阁一定是很热闹的。”

    朱洵再说这些话的时候,神情是有些感伤的,因为两人已经多年未见了。

    回忆,一片片凋零。迷茫的红尘,如烟的往事,像萧瑟的秋风,擎着回忆的叶子。

    “所以,克贞对伯安你的指点是弥足珍贵的,你当砥砺前行才是!”

    仿佛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王守仁意气风发,红光满面,“谨遵世伯叮嘱,伯安也当不负一斋先生的教诲。”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