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在止宿寮里。
双方就坐,小厮奉上茶水糕点。
太康注视着眼前的王守仁,年纪很轻,看起来比后世的高中生也大不了多少。
不过太康却没有一点小瞧其的想法,这可是王阳明啊!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天朝、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
不说自己国家的评价,单说外邦人士。
他的思想学说传到日本后,更有一代名将东乡平八郎说道,“一生低首拜阳明。”
当然那都是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至于现在的王守仁还是太过稚嫩。
虽有一腔碧血丹心,但还未踏上仕途,拨弄世事。
就像梅花,经历过严寒苦楚,才见其坚强傲骨;
人也一样,只有忍受抽筋扒皮的痛,才能得脱胎换骨的喜。
经历,不是沧桑,是沉淀;承受,不是苦难,是历练。
在沧桑中领悟,在历练中成熟,迎一袖风,绽一树香,静品淡藏。
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生。
许是太康盯得太久了,王守仁问道:“道长一直盯着伯安,可是伯安有何不妥之处?”
王守仁的声音拉回了太康的思绪,他炯炯的目光朝王守仁看了一眼,轻笑道:“贫道略懂岐黄之术,刚才观察一番,王公子你心雄万夫,而手无缚鸡之力,敢问身体可好?”
王阳明吃了一惊,说:“吃五谷长大,难免有些病痛。”
太康呵呵一笑,语气莫名,“古之成大事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身体可是本钱哪。”
太康记得历史上王阳明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原因到底是自身体弱还是环境恶劣,不由而知,但在太康看来,以王阳明的才学如此年纪逝世,绝对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故而提醒一番。
“想那孔子、孟子、朱子,皆是年过古稀之辈,王公子平时也得注意养生一道啊!”
王守仁心头一跳,大惊失色,朱洵和诸芸玉也是神色一变。
太康此言相当于是说王守仁以后的成就能够达到圣贤的程度。
若不是捧杀的话,那真的是推崇备至了。
王守仁不知道太康究竟是好心还是歹意,只能斟酌言语,说道:“道长谬赞了!伯安未必能成大事。而身体,想必会慢慢好起来的。”
话语神色间礼貌了不少,也显得更加疏离。
太康脑海一转,就明白几人的担心,面带抱歉之色,“是贫道唐突了,王公子不要见怪。只是今日一见王公子,贫道便知你日后必能名传千古,所以有些失态。”
见太康话语真诚,神情郑重,王守仁心中也放心不少,但依然保有警惕性,深怕是父亲政敌派来的。
王守仁说道:“道长抬爱!”
太康继续说:“观王公子面相,当有三事,不辱没矣。”
太康指的是王守仁以后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王守仁听不懂,问道:“哪三事?”
太康微微一笑:“天机不可预泄,日后便知。”
王守仁以为这道人是在卖关子,便没有再深究下去,而是问他:“道长从哪里来?”
道人说:“贫道籍佛宗道源之地,因云游访问道友,来到武夷人杰地灵之地,在这朱子曾讲学开创的武夷精舍,暂时就不想走了。”
王守仁问道:“道长天台人?”
太康说道:“与张紫阳同乡。”
王守仁说:“全真道统,世代传承。”
太康说:“李太白有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王守仁说:“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太康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两人对视一眼,一齐畅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哈哈哈……”
“哈哈哈……”
此刻,王守仁心中芥蒂完全消散。
许是口干了,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