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爱看书 > 大明升格计划 > 第16章 不情之请

第16章 不情之请(1/2)

    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

    苍翠的群山,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重重叠叠。

    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这里是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的紫阳书院。

    太康立于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梢之巅,俯首看去,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呼吸一口,顿觉耳目一新。

    脑海找闪过陆放翁的一篇诗歌,不禁脱口而出,

    “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

    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这紫阳书院在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

    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此间主人家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

    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学生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

    观善斋前,还有两座成掎角之势的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

    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太康一干人等目前正是被安顿在这里。

    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之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紫阳书院”的横匾。

    他来到这紫阳书院已有三天,自从三天前救了林平之的父母之后,因为要给两人治伤,太康就在最近找了个人烟之处,安顿两人。

    索性两人受的都是一些皮肉伤,经过三天的疗养气色已经有所好转,就让林平之在一旁照顾着,自己则是乘机浏览一番山色。

    而且说来也巧了,太康原本的目标是拜访止止庵的崇平道长,没想到随便找的这个地方竟然是紫阳书院。

    既然遇到了,太康决定客居一段时间。

    这紫阳书院,乃是宋代的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所建立的讲学之地。

    太康之所以知道,乃是由于“紫阳”二字。

    因为桐柏山崇道观的祖师就是张伯端,其号“紫阳真人”,而朱熹朱文公,也称“紫阳先生”,同号“紫阳”,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而紫阳书院如今的山长是朱文公的八世孙——朱洵先生,在知道太康的来历后,盛情留下太康一干人等,当作贵客。

    而太康在待了几日之后,见识到了紫阳书院的底蕴,那足有上千卷的藏书,让太康决定了要多盘亘一段时间。

    毕竟朱洵学生可是朱熹的后代,定然保存着朱熹最珍贵的手稿。就算无缘得以一见,能够学到一些也是好的。

    朱熹是谁?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

    江藩说他: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康熙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太康学习。

    朱熹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

    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此后,朱熹即在此广收门徒,著书讲学,长达十年之久,栽培了大量学生,使他的理学思想得到完善和传播。

    所以,这紫阳书院在太康的心目中简直是一个宝地啊!充满了知识与智慧。

    “道长,道长,我爹娘醒了!”

    一阵阵的呼喊声从下方传来,太康定睛一看,原来是林平之。

    他扶着林震南夫妇走近,两人的步伐颤巍巍的,虽然伤已经养的差不多了,但是一看就知道气血亏损,体虚气短。

    林震南到了树下,仰望着上方。

    只见这道长一步踏出,神情悠闲自得,青衣飘飘,在湛蓝的天空作为背景下更显得风姿绝世。

    微风无起,身影如轻絮缓缓落下,踩在地上,只闻一声轻响。

    林震南夫妇二人早已被太康的这种落地方式惊得心神不宁,虽然早就听平之夸道这位道长如何如何厉害。

    但听说是一回事,亲眼见到又是另一回事。

    林震南细细打量着太康,相貌只能算中人之姿,但是眉宇温和,气质淡然,行走来仪态万方,举手投足间有种不着痕迹的洒脱。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眸子,黑白分明又温润如玉,总是带着浅浅的笑意,让人凭空生出一种亲近之感。

    扑通!扑通!扑通!

    三人一并跪下。

    “我已经听平之说了,道长救我们一家逃出生天,大恩大德,此生难报!还请受林某一拜!”说完啪嗒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